spark容错机制

本文详细介绍了Spark的集群和代码容错机制。在Master异常退出、Zookeeper异常、worker节点网络故障以及executor和application异常退出的情况下,Spark如何进行恢复和重新调度。在代码容错方面,Spark采用记录数据更新的Lineage机制,通过RDD的转换序列恢复丢失数据,但可能导致性能损耗和冗余计算。此外,还提到了checkpoint机制作为优化。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集群容错机制




Master异常退出后重启:


不影响退出之前已经提交的application的运行,但是在退出期间exector的资源释放,异常退出重新调度等功能会受到影响;


新的appliaction无法提交;


重新启动后原来的已经创建的应用信息和driver信息不会重新上报到master,原有的worker依然会通过heartbeat心跳信息上报,worker检测到master的退出,会重新发出注册的请求RegisterWorker




zookeeper异常:


active异常后,原先处于standby的会获取到znode的权限成为active节点,同时会进行recover操作加载持久层的信息,知会到application,worker上报最新的信息到master;如果一段时间内未接受相应的response(超时时间由spark.worker.timeout指定),master会移除掉响应的进程信息,同时开启新一轮的schedule为需要的application分配executor


HA切换成功后,spark集群依然能对外提供服务,支持应用提交和exector的调度。




worker节点网络故障:


网络故障导致心跳长时间不上报给master,经过spark.worker.timeout时间后(默认是60s),master检测到worker异常,标识为DEAD状态,同时移除掉worker信息及其上面的executor信息,跟上一节点处理逻辑类似,worker的信息依然会在页面上显示,直到超过时间(spark.dead.worker.persistence+1) * spark.worker.timeout后才将其彻底删除


CoarseGrainedExecutorBackend由于和worker的通信进程,不会有任何影响


一段时间后网络恢复,worker成功发送心跳,master收到心跳后,未超过时间(spark.dead.worker.persistence+1) * spark.worker.timeout,知会worker重新进行注册;但是此时worker上的executor不会再一并上报上来


executor异常退出:


exector异常退出,如被kill-9,同机器上的worker进程的ExecutorRunner检测到executor进程的退出,触发ExecutorStateChanged事件给worker,worker移除掉内存中保存的有关executor的信息,同时转发消息给master,master收到消息后,移除掉application对应的executor信息,同时开始新一轮的schedule为application分配新的executor。


application异常退出:


application异常退出,CoarseGrainedExecutorBackend检测到后触发进程退出操作


master检测到和application的连接断裂,移除掉内存以及persist中保存的应用的信息




---------------------------------------------------------
---------------------------------------------------------






代码容错机制 :


一般来说,分布式数据集的容错性有两种方式:数据检查点和记录数据的更新。


面向大规模数据分析,数据检查点操作成本很高,需要通过数据中心的网络连接在机器之间复制庞大的数据集,


而网络带宽往往比内存带宽低的多,同事还需要消耗更多的存储资源。




-----------------------------------------------------------------




spark:


容错机制: 记录数据的更新


假设数据的粒度很细太多,那么记录数据的更新成本也很高。


因此,RDD只支持粗粒度的转换,即只记录单个块上执行的单个操作,然后将创建RDD的一系列转换序列(每个RDD都包含了它是如何由其他RDD转换过来的,以及如何重建某一块数据的信息。RDD的容错机制又称Lineage容错)记录下来,以便恢复丢失的分区。




Lineage机制


RDD的Lineage记录的是粗粒度的特定数据Tranformation操作(如filter,map,join等)。当这个RDD的部分分区数据丢失时,可通过Lineage获取足够的信息来重新计算从而恢复丢失的分区数据。


spark的容错是RDD级别的,是粗粒度的数据模型,所有有以下影响:
  1)相比细粒的的数据模型,得到了性能的提升
  2)对实时性要要求高的场景不适合






容错原理:




在容错机制中,如果一个节点死机了,1)运算窄依赖,则只要把丢失的父RDD分区重算即可,假设父RDD与该RDD在同一节点,则寻找父父RDD,一次网上类推,找到为为挂掉的N父RDD重新计算,假设都是窄依赖,则不存在冗余计算。2)运算宽依赖,丢失一个子RDD分区重算的每个父RDD的每个分区的所有数据并不是都丢给丢失的子RDD分区用的,会同时分配到其他子RDD计算。所以所有的子RDD都需要重新计算,故产生冗余计算的开销,这也是宽依赖开销更大的原因。






RDD容错机制: checkpoint机制


根据上面容错原理的介绍:宽依赖与窄依赖


checkpoint需要考虑两点:
1)DAG中Lineage的长度,如果过长,重新计算则开销太大。
2)由于宽依赖开销更大,所以在宽依赖上做checkpoint受益更大。











<think>嗯,用户想了解Spark容错机制原理和实现方式。首先,我需要回忆一下Spark的基本架构和核心概念。记得Spark是基于RDD(弹性分布式数据集)的,而RDD的不可变性是容错的关键。因为每个RDD都记录了它的血统(lineage),也就是从哪个父RDD通过什么操作转换而来。这样在节点失败时,可以通过重新计算来恢复数据,而不是依赖数据复制,这应该是一个重点。 接下来,用户提到的引用里提到了检查点和任务重试机制。检查点机制应该和RDD的持久化有关,需要将数据存储到可靠的存储系统如HDFS,避免从头开始计算。而任务重试应该是在Stage失败时,Spark会自动重试,默认是3次,这可能涉及到DAG调度器的部分。 用户可能还想知道具体的实现方式,比如设计模式的应用。比如引用里提到观察者模式、策略模式、命令模式与工厂模式结合。需要解释这些设计模式在容错机制中的具体应用场景,比如检查点使用观察者模式来监控状态变化,任务重试使用策略模式来灵活切换重试策略。 另外,分布式环境下的容错处理可能涉及到多个节点之间的协调,这里用命令模式封装操作,工厂模式创建不同的容错处理实例,这样可以提高扩展性。需要结合Python代码示例来说明这些设计模式是如何实现的,但要注意用户提供的引用中并没有具体的代码,可能需要简要描述逻辑,而不是详细代码。 还要注意用户要求回答结构清晰,分点说明,所以需要将原理和实现方式分开,每个部分用标题,使用中文,并且正确应用LaTeX格式。例如,RDD的血统可以用数学公式表示为转换操作的序列,用$$...$$来展示。 可能的相关问题包括:RDD的血统如何具体记录操作?检查点机制和持久化有什么区别?Spark在什么情况下会触发Stage重试?这些都需要在相关问题部分列出,帮助用户进一步探索。 最后,确保引用标识正确添加到对应的部分,比如引用[1]和引用[2]中的内容要正确标注。例如,提到检查点机制时引用[1],任务重试机制引用[2]。 总结一下,回答的结构应该是先概述原理,再分核心概念详细说明,然后结合设计模式的案例,最后生成相关问题。注意使用LaTeX公式、代码块,并且保持自然的中文表达。</think># Spark容错机制原理与实现方式解析 ## 一、核心原理 Spark容错机制的核心依赖于$RDD$(弹性分布式数据集)的**不可变性**和**血统(Lineage)记录**[^1]。每个RDD通过公式记录其生成过程: $$RDD_n = f(RDD_{n-1}, RDD_{n-2}, ...)$$ 当节点故障导致数据丢失时,Spark会根据这个血统关系重新计算丢失的分区数据,而非依赖数据副本。 ## 二、实现方式 ### 1. 数据重算机制 - **血统日志**:每个RDD记录父RDD的转换操作序列(map/filter/reduce等) - **依赖类型**: - 窄依赖(Narrow Dependency):1:1或N:1分区映射 - 宽依赖(Wide Dependency):Shuffle操作的1:N映射 ```python # 模拟血统记录的Python伪代码 class RDD: def __init__(self, parent, func): self.parents = [parent] # 父RDD self.func = func # 转换函数 ``` ### 2. 检查点机制 将关键RDD持久化到HDFS等可靠存储系统,通过**观察者模式**实现状态监控[^1]: - 触发条件:血统长度超过阈值(默认10) - 存储策略:截断血统链,降低恢复成本 ### 3. 任务重试策略 采用**策略模式**实现多级重试机制[^2]: - Stage级别重试:默认3次 - Task级别重试:默认4次 - 黑名单机制:标记故障节点 ## 三、分布式容错实现 结合**命令模式**与**工厂模式**处理复杂场景: 1. 命令模式封装分布式操作 2. 工厂模式生成不同容错处理器 3. 动态选择恢复策略(数据重算/检查点恢复) $$RecoveryStrategy = \begin{cases} LineageRecompute & \text{if } depth < threshold \\ CheckpointRestore & \text{otherwise} \end{cases}$$ ## 四、性能优化 1. **推测执行**:应对Straggler节点 2. **数据本地性**:优先将任务调度到数据所在节点 3. **内存管理**:LRU缓存策略控制内存使用 相关问题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