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放到桌面上谈 转自《博客中国》

  产品成本核算一直是H公司的难题。传统的均摊成本方法,在多个产品的时候,往往无法准确衡量分配到每种产品上的真实成本。但是,变更成本计算模型的要求提出后,业务部门的人员认为,“无非是改改程序”而已。信息中心的林先生反对这么看。


  只是“打个补丁”?

  H公司的产成品成本核算,过去一直采用“成本均摊”的办法。H公司与Silirn公司合资之后,Silirn公司提出的“整合管理制度21条意见书”中,采用“作业成本法(ABC)”是很重要的一条。

  作业成本法对于准确表达不同产品的成本构成,进而确定产品价格具有重要意义。但要真正建立完整的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谈何容易。“主要的困难来自建立作业成本库”,林先生在参加了“推行ABC成本法项目组”之后,经过与财务专家共同工作,很快抓住了问题的核心。

  “但是,这个问题太专业了”,林先生对大家说不清到底“希望得到什么”,感到很沮丧。

  更让他有点恼火的是,财务人员反而觉得根本没有林主任描述的这么复杂,“不就是打个补丁吗?”


  业务环境并非静止不动


  刚开始做的时候,财务人员无法一下子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完整,林先生和同伴们感觉还是很正常的。“大家多沟通吧”,林先生的态度很直率,“有事情放到桌面上谈,总是可以解决的”,言语中流露着自信。

  不过,H公司和Silirn公司合并之后,生产、销售、客户服务的整合工作是同步开始的。事情很快突破了大家预期的“边界”,“推行ABC成本法”并非如林先生和财务部的人所设想的那样,仅仅是成本属性、成本库的构造。

  “产品系列也在调整中,这也就是说,ABC成本法的实施,需要面对‘变化未定的产品分类’。”

  成本核算方法的变更,可能导致成本科目、核算流程、费用项目、成本归集方法等一系列变更。部分软件推倒重来,对林先生和他的团队来说,倒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产品整合还不定型”。

  林先生对这种“在浮动的冰块上站稳脚跟”的要求,心里还真犯嘀咕。

  “这显然不是简单的‘需求-实现’问题”,林先生说,“业务环境并非静止不动,而是随时在变。”

  那么,对林先生来说很重要的是,“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开发团队与业务人员,一起面对需求的变化,并把‘变更管理’纳入正常的开发管理中。”


  ITIL:沟通的公共语言


  “‘放到桌面上谈’,是信息中心和业务部门都喜欢讲的一句话”,林先生对彼此之间这种坦诚的沟通态度很满意。但是,问题本身并不是“说放在桌面上,就能‘放到桌面上’的。”

  “很多时候大家在各执一辞,谁也说服不了谁,都说的有一点道理”,林先生经历了很多次这样的“胶着状态”。最后的办法就是“矛盾上交”,靠行政手段来协调。“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林先生认为。

  2003年开始,林先生接触到了一个叫做“IT基础架构库(ITIL,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Library)”的新领域,一下子让他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出现于1980年代的ITIL,经过20余年的发展,凝结了大量信息化中的“最佳实践”,通过规范化的10大流程和“服务台(Service Desk)”职能,让针对IT的需求表述、资产配置、运行故障、业务变更,都有严格的响应和处理流程。

  “ITIL的好处是,它为解决‘IT与业务的两张皮’,提供了规范化的思路和方法;此外,更直接的好处是,ITIL提供了相互沟通的标准语言”,林先生形象地说,“ITIL就是‘把问题放到桌面上的法宝’。”


  用户的心思你别猜


  1997年11~12月号的《哈佛商业评论》上有一篇文章,题目叫做《咨询顾问与客户发生冲突时》。

  作者通过一个虚构的合并重组案例,说明咨询顾问与客户之间并非显见的复杂关系。证券公司Kellogg公司兼并了Champoin公司之后,合并公司的CEO将“整合两家公司不同的政策”,作为一项咨询任务交给了Statler集团咨询顾问Barlow。

  故事的结局是简单的:由于咨询顾问“冒失”地在集团内部到处调查、谈话,使得合并公司的CEO认为,“这些该死的顾问解决的问题还没有他们惹出的麻烦多”,咨询顾问Barlow面临着困窘的境地:到底“是继续做下去,还是卷铺盖走人”。

  公司兼并、重组,往往是在一片鲜花和掌声中拉开序幕的。作者描述了这种到处堆满誓言和微笑,合并双方小心翼翼地竭力维护着“蜜月期”的甜蜜感觉,却总也无法掩盖彼此不适应的窘境。

  这种被表面上的“愉悦”掩盖着的窘境,成为咨询顾问与客户“坦诚沟通”的极大障碍。倡导“把问题摆到桌面上来”一定会博得大家的赞同,但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让问题摆到桌面上来”?

  咨询顾问Balow在接受任务之后,“热情高涨:两周内召开情况报告会,会上将讨论所有问题,一个月后写出总结报告。”然而,深入的调查让Barlow看到,“两家公司的差异远多于他们的共同之处,这使得公司的共同点显得微不足道。”

  Barlow在客户那里遭受的挫折其实并不新鲜。问题的焦点就在于,Barlow试图通过大量的访谈、沟通来“猜透”用户的心思。在Barlow调查的过程中,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被调查的成员打电话询问CEO,与“外人谈某些问题是否合适?”

  任何需要沟通的问题,其实都包含两个层面:一个是问题本身,另一个是沟通的方法。在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很多从事咨询和信息化应用的人,都同意“需求分析”的重要性。但是,“需求分析”仅仅解决“我们要干什么”的目标问题,而“如何做需求分析”则往往被认为是“系统分析师或者咨询顾问的独门绝技”。

  如果客户不理解“做事情的方法”,如何保证有效的沟通?这是个显而易见的问题。用户并不希望咨询顾问将自己的工作方法隐藏在背后,然后通过大量的访谈问卷、提问来“猜透用户的心思”。

  他们所希望的沟通,“是使用大家都明白的语言,聊天”,就这么简单。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