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E的英文全称为“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即“电子集成驱动器”,它的本意是指把“硬盘控制器”与“盘体”集成在一起的硬盘驱动器。把盘体与控制器集成在一起的做法减少了硬盘接口的电缆数目与长度,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得到了增强,硬盘制造起来变得更容易,因为硬盘生产厂商不需要再担心自己的硬盘是否与其它厂商生产的控制器兼容。IDE这一接口技术从诞生至今就一直在不断发展,性能也不断的提高,其拥有的价格低廉、兼容性强的特点,为其造就了其它类型硬盘无法替代的地位。
IDE虽然代表硬盘的一种,但在实际的应用中,人们也习惯用IDE来称呼最早出现IDE类型硬盘ATA-1,这种类型的接口随着接口技术的发展已经被淘汰了,而其后发展分支出更多类型的硬盘接口,比如ATA、Ultra ATA、DMA、Ultra DMA等接口都属于IDE硬盘。
IDE硬盘的传输模式有以下三种:PIO(Programmed I/O)模式,DMA(Driect Memory Access)模式,Ultra DMA(简称UDMA)模式。
PIO(Programmed I/O)模式的最大弊端是耗用极大量的CPU资源。以PIO模式运行的IDE接口,数据传输率达3.3MB/s(PIO mode 0)-16.6MB/s(PIO mode 4)不等。
DMA(Direct Memory Access)模式分为Single-Word DMA及Multi-Word DMA两种。Single-Word DMA模式的最高传输率达8.33MB/s,Multi-Word DMA(Double Word)则可达16.66MB/s。
DMA模式同PIO模式的最大区别是:DMA模式并不用过分依赖CPU的指令而运行,可达到节省处理器运行资源的效果。但由于Ultra DMA模式的出现和快速普及,这两个模式立即被UDMA所取代。
Ultra DMA模式(简称UDMA)是Ultra ATA制式下所引用的一个标准,以16-bit Multi-Word DMA模式作为基准。UDMA其中一个优点是它除了拥有DMA模式的优点外,更应用了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技术,加强了资料在传送过程中侦错及除错方面的效能。自Ultra ATA标准推行以来,其接口便应用了DDR(Double Data Rate)技术将传输的速度提升了一倍,已发展到Ultra ATA/100了,其传输速度高达100MB/s。
SATA硬盘与IDE硬盘相比:
1.SATA硬盘比IDE硬盘传输速度高。SATA可以提供150MB/s的高峰传输速率。今后将达到300 MB/s和600 MB/s。到时我们将得到比IDE硬盘快近10倍的传输速率。
2.相对于IDE硬盘的PATA40针的数据线,SATA的线缆少而细,传输距离远,可延伸至1米,使得安装设备和机内布线更加容易。连接器的体积小,这种线缆有效的改进了计算机内部的空气流动,也改善了机箱内的散热。
3.相对于IDE硬盘系统功耗有所减少。SATA硬盘使用500毫安的电流就可以工作。
4.SATA可以通过使用多用途的芯片组或串行——并行转换器来向后兼容PATA设备。由于SATA和PATA可使用同样的驱动器,不需要对操作系统进行升级或其他改变。
5.SATA不需要设置主从盘跳线。BIOS会为它按照1、2、3顺序编号。这取决于驱动器接在哪个SATA连接器上(安装方便)。而IDE硬盘需要设置通过跳线来设置主从盘。
6.SATA还支持热插拔,可以像U盘一样使用。而IDE硬盘不支持热插拔。
在SATA硬盘与IDE硬盘相比出来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SATA硬盘的性能和便捷性是略胜与IDE硬盘的。大家还知道关于SATA硬盘和IDE硬盘的其他信息吗?可以在留言区评论分享。
本文摘自: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1%AC%E7%9B%98%E6%8E%A5%E5%8F%A3%E7%B1%BB%E5%9E%8B/1490829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