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PF多区原理与配置

一、OSPF多区域的生成
生成OSPF多区域的原因
——改善网络的可扩展性
——快速收敛
二、OSPF的三种通信量
域内通信量(Intra-Area Traffic)
——单个区域内的路由器之间交换数据包构成的通信量
域间通信量(Inter-Area Traffic)
——不同区域的路由器之间交换数据包构成的通信量
外部通信量(External Traffic)
OSPF域内的路由器与OSPF区域外或另一个自治系统内的路由器之间交换数据包构成的通信量
三、OSPF的路由器类型
四、OSPF的区域类型
骨干区域Area 0
非骨干区域-根据能够学习的路由种类来区分
——标准区域
——末梢区域(stub)
——完全末梢(Totally stubby)区域
——非纯末梢区域(NSSA)
五、OSPF链路状态数据库
链路状态数据库的组成
——每个路由器都创建了由每个接口、对应的相邻节点和接口速度组成的数据库
——链路状态数据库中每个条目称为LSA(链路状态通告),常见的有六种LSA类型
六、OSPF链路状态通告
链路状态通告(LSA)类型
末梢区域和完全未梢区域
1.末梢区域和完全未梢区域
满足以下条件的区域
——只有一个默认路由作为其区域的出口
——区域不能作为虚链路的穿越区域
——Stub区域里无自治系统边界路由器ASBR
——不是骨干区域Area 0
2.末梢区域
——没有LSA4、5、7通告
3.完全末梢区域
——除一条LSA3的默认路由通告外,没有LSA3、4、5、7通告
七、相关命令
末梢区域和完全末梢区域的作用,其主要目的是减少区域内的LSA条目以及路由条目,减少对设备CPU和内存的占用;
末梢区域和完全末梢区域中ABR会自动生成一条默认路由发布到末梢区域或完全末梢区域中。
——————末梢区域配置命令————————
没有LSA4、5、7通告
————ABR配置————
[R4]ospf 1
[R4-ospf-1]area 2
[R4-ospf-1-area-0.0.0.2]network x.x.x.x x.x.x.x
###先宣告直连网段,再配
[R4-ospf-1-area-0.0.0.2]stub
————区域内路由配置————
[R5]ospf 1
[R5-ospf-1]area 2
[R5-ospf-1-area-0.0.0.2]network x.x.x.x x.x.x.x
###先宣告直连网段,再配
[R5-ospf-1-area-0.0.0.2] stub
[R5]display ip routing-table
###此时末梢区域中的路由会显示一条默认路由到外部区域
————完全末梢区域配置命令————
————ABR配置————
除一条LSA3的默认路由通告外,没有LSA3、4、5、7通告
[R4]ospf 1
[R4-ospf-1] area 2
[R4-ospf-1]network x.x.x.x x.x.x.x ##先宣告直连网段,再配
[R4-ospf-1-area-0.0.0.2] stub no-summary
————区域内路由配置————
[R5] ospf 1
[R5-ospf-1] area 2
[R5-ospf-1]network x.x.x.x x.x.x.x
###先宣告直连网段,再配
[R5-ospf-1-area-0.0.0.2]stub
[R5] display ip routing-table
###此时完全末梢区域中的路由会显示一条默认路由到除本区域外的其他区域
————非纯末梢区域配置命令————
[R4]ospf 1
[R4-ospf-1] area 1
[R4-ospf-1]network x.x.x.x x.x.x.x
###先宣告直连网段,再配反掩码
[R4-ospf-1-area-0.0.0.1]ns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