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条 #敦煌考古编制岗位无人问津# 的话题冲上热搜。在近些年考编考公热潮的大环境下,带编制岗位无人问津着实让人意外。
据了解,今年国考报名比例达68:1,但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近几年不减反增的岗位却少有考公人问津,必须是双一流和八大美院的硕士研究生才能参与应聘。网友纷纷表示,空有一腔热血奈何门槛太高报不了名。
一边是盛况空前的考公热,一边是与日俱增的考古热,为何二者叠加却遭遇爆冷,面对这样的现状,敦煌研究院也无可奈何。
地方“招不到人”或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等有关,但由于考古、文保的专业性和特殊性,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面临的困境,折射出文保人才极度紧缺的现状。
在2021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曾表示,我国不可移动的文物是76.7万处,国有的可移动文物1.08亿件,但是全行业的从业人员只有17.57万人。一些文物的大市大县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力量还是比较欠缺的,主要是和海量的不可移动、可移动文物的数量相比,17.57万从业人员捉襟见肘。
而敦煌所属位置偏远,是个远离繁华、远离喧嚣的地儿,在每个国人心中,敦煌二字都充满了古老与文化。
关于敦煌的得名,从古至今,学界并无定论,但汉代学者给出的“大”“盛”之解,无疑是最贴合其所蕴含的文化能量的。她的盛大,旷古烁今,令人神往,令人沉醉,令人奋不顾身、一往而终。
尽管条件艰苦,但仍然有着一批人,为其倾尽一生。
例如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助理刘小同,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着敦煌的生命:临摹壁画。
作为壁画保存保护的重要手段,临摹分为客观临摹、整理临摹、复原临摹。通过一点一滴求索壁画所处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潮,一笔一划揣摩壁画艺人的个人技法,让更多的人能感受到属于那个时代的文化盛况。
然而繁琐枯燥且复杂的工艺技术,需要长年累月的经验积累,正如老院长段文杰对刘小同说的一句话:“没有十年,进不了莫高窟的世界。”
在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今天,我们也有了更多数字化的技术来还原文物古建筑的原貌。
工作人员对图像进行数据采集
采用数字摄影、三维重建、虚拟现实、多媒体与网络等信息技术,将与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及三维数据信息数字化,可以永久性地保存,使得壁画、塑像、建筑、经卷等可以永续利用。
在此前,“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使敦煌瑰宝数字化,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满足人们游览、欣赏、研究等需求。
也让我们看到了数字化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除此之外,文物保护形成的数字资产还涉及游戏等领域。
在王者荣耀游戏里,杨玉环三周年限定皮肤《遇见飞天》就是依托于敦煌莫高窟第423窟——《天宫伎乐飞天》的三维重建模型,这是和敦煌研究院官方第一次跨界合作。
此后,王者峡谷又迎来了瑶与神鹿的相遇《遇见神鹿》,皮肤也是以敦煌风格设计,来源于敦煌莫高窟——第257窟《九色鹿本生》的三维重建模型。
这类传统文物对于普通民众难免有代沟且形式相对单一,在合理的范围内对文物进行二次创作,一方面拉低了大众了解欣赏文物的门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传播的广泛性。
云端地球作为国内首家实景三维重建云平台,一直致力于文物数字化存储及保护工作,通过降低技术门槛,以「 会拍照就能建模 」的方式让全民大众都能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
现在,已经有不少用户通过云端地球云平台将物理世界面临着侵蚀损害的文物古建筑搬进了数字世界,在云端地球上一一展示了出来。
▲敦煌45窟菩萨像
从文物保护到展示呈现,再到艺术创新,对内容的阐释与传播、对时空的融合与再造,正是云端地球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
对于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璀璨的艺术宝库,我们也将运用数字化的技术,让其更加透彻展现独特的艺术价值和魅力,也让这历经千年的生命力越发的鲜活而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