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链接:What is OSI Model | 7 Layers Explained
目录
Layer 1 – 物理层 (Physical Layer)
Layer 2 –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DLL))
Layer 4 –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Layer 6 –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Layer 7 –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OSI(开放系统互连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模型是一组解释不同计算机系统如何在网络上通信的规则。OSI模型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 -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开发的。OSI模型由7层组成,每一层都有特定的功能和职责。
这种分层的方法使不同的设备和技术更容易协同工作。OSI模型为数据传输和管理网络问题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结构。OSI模型被广泛用作理解网络系统如何运行的参考。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讨论OSI模型和OSI模型的每一层。我们还将讨论OSI模型中的数据流以及OSI模型与TCP/IP模型的不同之处。
Layer 1 – 物理层 (Physical Layer)
OSI参考模型的最低层是物理层。它负责设备之间的实际物理连接。物理层包含比特(bits)形式的信息。物理层负责将单个比特(bits)从一个节点(node)传输到下一个节点。当接收数据时,该层将接收到的信号转换成0和1发送给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Data Link layer 将帧重新组合在一起。
设备
常见的物理层设备有集线器( Hub)、中继器(Repeater)、调制解调器(Modem )和电缆(Cables)。
Physical Layer的功能
位同步:(Bit Synchronization)
物理层通过提供时钟(clock)来实现位的同步。这个时钟控制发送方和接收方,从而在 bit 级别(bit level)上提供同步。
比特率控制:(Bit Rate Control: )
物理层还定义传输速率,即每秒发送的比特数。
物理拓扑:(Physical Topologies:)
物理层指定不同的设备/节点如何在网络中排列,即总线拓扑(bus topology),星型拓扑(star topology )或网状拓扑(mesh topology)。
传输模式:(Transmission Mode:)
物理层还定义了数据在连接的两个设备之间的流动方式。各种可能的传输模式是单工(Simplex)、半双工和全双工( half-duplex and full-duplex )。
Layer 2 –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DLL))
数据链路层负责消息的节点到节点(node-to-node)传递。这一层的主要功能是确保数据在物理层上从一个节点到另一个节点的传输没有错误(error-free)。当数据包(packet)到达网络时,DLL负责使用其MAC地址(MAC address)将其传输到主机。数据链路层中的数据包称为帧(Frame)。
设备
交换机和网桥(Switches and Bridges )是常见的数据链路层设备。
数据链路层分为两个子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