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实际上是成员函数的一个形参,在调用成员函数时将对象的地址作为实参传递给 this。不过 this 这个形参是隐式的,它并不出现在代码中,而是在编译阶段由编译器默默地将它添加到参数列表中。
this 作为隐式形参,本质上是成员函数的局部变量,所以只能用在成员函数的内部,并且只有在通过对象调用成员函数时才给 this 赋值。
在《C++函数编译原理和成员函数的实现》一节中讲到,成员函数最终被编译成与对象无关的普通函数,除了成员变量,会丢失所有信息,所以编译时要在成员函数中添加一个额外的参数,把当前对象的首地址传入,以此来关联成员函数和成员变量。这个额外的参数,实际上就是 this,它是成员函数和成员变量关联的桥梁。
在C++中,我们有时可以将构造函数用作自动类型转换函数。但这种自动特性并非总是合乎要求的,有时会导致意外的类型转换,因此,C++新增了关键字explicit,用于关闭这种自动特性。即被explicit关键字修饰的类构造函数,不能进行自动地隐式类型转换,只能显式地进行类型转换。
注意:只有一个参数的构造函数,或者构造函数有n个参数,但有n-1个参数提供了默认值,这样的情况才能进行类型转换。
下面通过一段代码演示具体应用(无explicit情形):
/* 示例代码1 */
2 class Demo
3 {
4 public:
5 Demo(); /* 构造函数1 */
6 Demo(double a); /* 示例代码2 */
7 Demo(int a,double b); /* 示例代码3 */
8 Demo(int a,int b=10,double c=1.6); /* 示例代码4 */
9 ~Demo();
10 void Func(void);
11
12 private:
13 int value1;
14 int value2;
15 };
上述四种构造函数:
构造函数1没有参数,无法进行类型转换!
构造函数2有一个参数,可以进行类型转换,如:Demo test; test = 12.2;这样的调用就相当于把12.2隐式转换为Demo类型。
构造函数3有两个参数,且无默认值,故无法使用类型转换!
构造函数4有3个参数,其中两个参数有默认值,故可以进行隐式转换,如:Demo test;test = 10; 。
下面讲述使用了关键字explicit的情况:
复制代码
/* 示例代码2 */
2 2 class Demo
3 3 {
4 4 public:
5 5 Demo(); /* 构造函数1 */
6 6 explicit Demo(double a); /* 示例代码2 */
7 7 Demo(int a,double b); /* 示例代码3 */
8 8
9 9 ~Demo();
10 10 void Func(void);
11 11
12 12 private:
13 13 int value1;
14 14 int value2;
15 15 };
在上述构造函数2中,由于使用了explicit关键字,则无法进行隐式转换。即:Demo test;test = 12.2;是无效的!但是我们可以进行显示类型转换,如:
Demo test;
test = Demo(12.2); 或者
test = (Demo)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