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些内容会留在记忆的某个角落,至少,这一部分对自己来说是有用的。读书的收获,正在于此。通读一本书的意义就在于邂逅这些部分。
读书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复制100%”的原文,而是在于“邂逅1%”的收获。
并非深入仔细阅读一本书,而是提高阅读量,获取其中的“知识片段”, 积少成多,汇小溪以成江海。这样的理念正是阅读速度缓慢的人们所欠缺的。
在汇聚细碎知识片段的过程中,这些片段将逐步产生联系,最终形成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说的形象些,就好像孩子们的乐高积木,由一个个小碎片拼接成各种形状或事物。
不奢求通过阅读一本书就获得一个大型积木块,而是先通过多读,让自己积累更多的积木碎块。
拼接乐高积木的时候,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积木碎块,也是难以从中找寻到快乐的。“不懂得读书的乐趣”的人,手中拥有的积木碎块有限,无法借此拼接新事物。必然难以体会读书的快乐。
记忆音符的排列,能够用乐器完美地再现旋律、背诵歌词--这些都不是聆听音乐的初衷。音乐的根本价值也不在此,而是在于听过之后,对个人产生的影响和带来的改变。
我们能够轻松地享受音乐,却为何在翻开书籍的时候,一定要“摆好架势”,一本正经地去读呢?难道我们不能像欣赏音乐那样,更加轻松地阅读书籍吗?
“流水式”源于英语单词“flow", 意为”流动“。简而言之,”流水式阅读“指的是这样一种读书方法:让书籍内容从心中”流过“, 只要”流过“便有意义。
直截了当地说,“想读书,却难以实现”的人,其实就是没能将读书融入自己的生活规律。也就是说,读书并没有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养成阅读的习惯,关键在于多读可以快速阅读的书。
在自己的阅读书单中,不能仅有想要慢慢品读的书籍,还要尽量列入能够快速读完的书籍。创造一个接连不断阅读各类书籍的氛围,让自己感受到切实的进展。这种已读数目不断积累的感觉,是养成阅读习惯不可或缺的巨大动力。
如果想要形成“在每天同一时间阅读”的生活规律,最好的时间就是清晨,更为理想的是刚睡醒的时候。睁开眼后,不要马上起来,继续躺在床上读10分钟书。这样一来,你就会彻底清醒了。
对于早上睡不醒,起床有困难的人来说,如果能坚持做到“睡醒后先阅读10分钟”,那么在早晨刚醒来最难受的10分钟里,就可以逐渐让意识清醒,之后便可以非常轻松地汽车了,可谓一举两得。
将读书看的过于严肃,纠结于仔细阅读魔咒的人,会有这样的奢侈愿望: “只读一次,就能把书中的内容印刻在脑海中。”
当然,在阅读中有所收获是非常可喜的。但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想要把一切都化为己有是极不现实的。
那么,就让我们干脆摒弃“将信息印刻在自己心中"的理念,将其转变为”记录在身外“, 看一看用这样的心态去读书,是否可行。当我们有了”为写而读“的意识,就可以丢掉”为记而读“的刻板传统观念,读书就立刻变得轻松了。
与其仔细品读,不如将文字摘录下来。这样不仅能够细细品味,也不易忘记。或者退一步说,因为我们进行了摘录,遗忘又何妨?
阅读的妙趣,不正是在于邂逅“那一行”吗?
读书不是测量,更似探宝。
读书时,如果能够保持探索“最有价值的一行”这样的意识,则非常有利于消减对于阅读的负面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