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口数据的环形缓冲实现
在嵌入式系统中,串口的使用非常广泛。当数据接收速度比较快时,需要使用缓冲区来暂存数据,以免丢失数据。这里我们介绍一种基于环形缓冲实现串口数据接收的方法。
先看一下环形缓冲的定义:环形缓冲是用一个固定大小的数组作为缓冲区,每次写数据时先将数据写入缓冲区尾部,然后将尾指针后移;每次读数据时从缓冲区头部开始读取数据,然后将头指针后移。当头指针和尾指针相同时,表示缓冲区为空;当尾指针+1(或者%缓冲区大小)等于头指针时,表示缓冲区已满。
根据环形缓冲的特点,我们可以用以下步骤实现串口数据的环形缓冲接收:
1.定义一个缓冲区数组和头指针、尾指针变量。
2.在串口接收中断函数中,将接收到的数据写入缓冲区尾部,并将尾指针后移。
3.在主函数中,通过比较头指针和尾指针来判断缓冲区是否为空或已满,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4.从缓冲区中读取数据时,从头指针位置开始读取,并将头指针后移即可。
下面给出一个简单的示例代码:
#define BUFFER_SIZE 64 // 缓冲
本文介绍了在嵌入式系统中,如何利用环形缓冲实现串口数据的接收,以避免数据丢失。内容包括环形缓冲的定义、实现步骤以及示例代码,强调了在实际应用中需考虑数据速率、缓冲区大小和中断优先级的设置。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43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