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sh冲突如何解决?

Hash冲突如何解决?

再好的散列函数也无法避免散列冲突。那究竟该如何解决散列冲突问题呢?我们常用的散列冲突解决方法有俩类,开放寻址法(open addressing)和链表法(chaining)

一. 开放寻址法

  • 开放寻址法的核心思想是,如果出现了散列冲突,我们就重新探测一个空闲位置,将其插入。这里有两种方法:
  1. 线性探测(Linear Probing)
  • 当我们往散列表中插入数据时,如果某个数据经过散列函数散列之后,存储位置已经被占用了,我们就从当前位置开始,依次往后查找,看是否有空闲位置,直到找到为止。
  • 线性探测法其实存在很大问题,当散列表中插入的数据越来越多时,散列冲突发生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大,空闲位置会越来越少,线性探测的时间就会越来越久。极端情况下,我们可能需要探测整个散列表,所以最坏情况下的时间复杂度为O(n)。同理,在删除和查找时,也有可能会线性探测整张散列表,才能找到要查找或者删除的数据。
  1. 二次探测(Quadratic probing)
  • 所谓二次探测,跟线性探测很像,线性探测每次探测的步长是1,那它探测的下标就是hash(key) + 0, hash(key)+1, hash(key)+2…而二次探测的步长就变成原来的”二次方“,也就是说,它探测的下标序列就是 hash(key)+0, hash(key)+1²,hash(key)+ 2²…
  1. 双重散列(Double hashing)
  • 所谓双重散列,意思就是不仅要使用一个散列函数。我们使用一组散列函数hash1(key), hash2(key), hash3(key)…我们先用第一个散列函数,如果计算得到的存储位置已经被占用,再用第二个散列函数,依次类推,直到找到空闲的存储位置。

  • 不管采用哪种探测方法,当散列表中空闲位置不多的时候,散列冲突的概率就会大大提高。为了尽可能保证散列表的操作效率,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尽可能保证散列表中有一定比例的空闲槽位。我们用装载因子(load factor)来表示空位的多少。

  • 装载因子的计算公式:

  • 散列表的装载因子 = 填入表中的元素个数/散列表的长度

  • 装载因子越大,说明空闲位置越少,冲突越多,散列表的性能会下降。

二. 链表法

  • 链表法是一种更加常用的散列冲突解决方法,相比开放寻址法,它要简单很多。

  • “桶(bucket)”或者“槽(slot)”会对应一条链表,所有散列值相同的元素我们都放到相同槽位对应的链表中

  • 当插入的时候,我们只需要通过散列函数计算出对应的散列槽位,将其插入到对应链表中即可,所以插入复杂度是O(1)。当查找、删除一个元素时,我们同样通过散列函数计算出对应的槽,然后遍历链表查找或者删除。那查找或删除操作的时间复杂度跟链表长度k成正比,也就是O(k),对于散列比较均匀的散列函数来说,理论上讲,k=n/m,其中n表示散列中数据个数,m表示散列表中“槽”个数。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