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方法研究——兼与波特指标及产业分类法比较
作者:陈立敏;谭力文
【原文出处】:中国工业经济 【原刊地名】:京
【原刊期号】:200405 【原刊页号】:30~37
【复印期号】:11 【分类号】:F10
【内容提要】:本文应用内容分析法,对近年来发表在国内权威和核心期刊上有关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的重要实证文献进行了回顾与综述,分析了这些实证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可取之处,并就两个关键点进行了探讨:一是在进行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时,应该如何选取方法和指标;二是在对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时,应当采用何种产业分类法.经过对产业竞争力四个层次的划分及与波特方法的比较,得出对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的方法结论:以产业利润率、全球市场份额和劳动生产率/平均工资率三者为评价指标;用相当于ISIC二分位的国内28个制造业部门进行产业分类。
【文摘】:产业结构
【英文文摘】:By using content analysis,we give a retrospection and review to important empirical literatures published in domestic authority and core journals about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valuing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We analyses the problems and achievements of these empirical research,and discuss two points of focus:how to select methods and indexes when valuing industrial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and which taxonomy should be adopted while studying Chinese manufacturing’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After classifying of four competitiveness levels and comparing with Porter’s way,we get the correct method conclusion:select industrial profit radio,global market share and labor productivity/average wage as indexes,take 28 domestic manufacturing department which corresponding to ISIC two digit as classifying taxonomy.
【作者简介】:陈立敏,谭力文,武汉大学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正文】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80X(2004)05-0030-08
一、研究目的与关注点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对评价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文献进行分析,对评价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合适方法进行探讨。根据社会研究的三个基本目的——探索、描述和解释,本文属于典型的探索性研究,即探讨某个议题以提供有关的初步认识。
我们的基本关注点有以下两个方面:①面对不同的竞争力主体和不同的竞争力层次,如,国家竞争力、地区竞争力、城市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产品竞争力,等等,存在着多种评价方法和指标。在评价产业竞争力时,我们应当选取什么样的方法和指标?②在对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时,评价结果和我们选用的产业分类法息息相关。正如迈克尔·波特所说:“粗糙的产业分类对商战实务并没有意义,因为不同产业的资源或竞争优势,本来就有很大的差异”(波特,2002)。那么,我们应该采用什么样的产业分类法,以便对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正确评价?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围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非介入性研究中的内容分析法,即用成文文件对社会人和事实进行考察。抽样方法采用目标式或判别式抽样。分析单位是研究文献,具体地说,是近年来国内权威与核心期刊上符合下述三个要求的实证文献。
1.文献中关于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必须是针对中国的
关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评价资料比较多,如,波特教授的《国家竞争优势》中就收录了关于美国、日本、德国等10国的评价内容。该书发表后,世界各地掀起了关于国家竞争力评价的热潮,最著名的有世界经济论坛的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研究院的《世界竞争力年鉴》,分别收录了80个和49个参评国。但这些不属于本文的研究范围。
2.文献中关于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必须是针对制造业的
去掉关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竞争力评价的资料,仅仅研究中国,我们发现很多关于产业之外其他层次和主体——包括国家、地区、城市以及微观层面的企业、产品等的资料,例如,近年国内学术界结合长三角经济和西部大开发等形成的省际竞争力研究热点。这些也不是本文的研究范围。本文关注的竞争力评价是产业层次的。做出这个主体选择的原因是,产业竞争力与国家竞争优势之间密切、直接相关,正如波特教授所说:“国家会影响到它的公司在某些特定产业的成功,而数以千计个别产业的竞争结果,又能折射出这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和进步能力”(波特,2002)。在产业中本文又选择了制造业做代表,而放弃了一些其他产业或产品的竞争力评价文献。一是因为制造业之外的服务业、农业等由于产品运输困难和即时消费的特点,国际性不明显,区域局限性大;二是因为目前有关中国“入世”、世界制造业中心转移、战略机遇期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热烈讨论,使得有关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特别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3.文献中关于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必须是实证性的
在用“中国的”和“制造业的”两个条件对有关竞争力评价的文献做了筛选之后,我们还有必要应用另一个条件进行鉴别,以使本文的研究范围进一步集聚,那就是:本文的研究只专注实证内容。由此将另一些关于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评价的偏重理论和方法研究的文献剔除。
根据这三个条件,本文对自己的研究范围进行了定义和界定。
三、编码和分类
这里,笔者把1996—2004年发表在《中国工业经济》、《管理世界》、《经济管理》、《经济研究》等国内重要权威和核心期刊的12篇论文,以及2本专著中关于中国制造业竞争力评价的研究报告,分类编码后列示(表1)。这些研究都符合上节三个条件要求,同时在本领域中较有影响力,研究方法也具一定的创新性或代表性。对文献内容进行分析与归纳,可以得到一些发现。
表1 对我国主要出口产品及主要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