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效应模型(Mixed Effects Model)
对于数据来说,我们通常把所有样本共有的影响因素(性别,实验处理,实验方法),这种可以推广到总体的叫做固有效应,而仅适用于特定分组的(个体差异),叫做随机效应,混合效应模型就是用于处理既有固有效应又有随机效应的方法。
举一些具体点的例子,像同一个患者在一周内的血压数据,不同班级的学生成绩,不同地区的空气质量和查看对照实验的结果等,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数据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数据基本都有分组,且每个分组内的数据都有自己的特点,像学生成绩的固有效应就来自于考试的卷子难度,而随机效应既有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有师资差异,这需要我们在使用的时候有自己的判断。
下面我们举一个学生成绩的例子来举例:
set.seed(123)
n_students <- 100
n_classes <- 5
# 模拟数据(保持不变)
data <- data.frame(
student_id = 1:n_students,
class_id = sample(1:n_classes, n_students, replace = TRUE),
teaching_method = sample(c("A", "B"), n_students, replace = TRUE),
baseline_score = rnorm(n_students, mean = 70, sd = 10)
)
data$score <- with(data,
baseline_score +
ifelse(teaching_method == "A", 5, -2) + # 固定效应
rnorm(n_classes, sd = 3)[class_id] + # 随机效应(班级)
rnorm(n_students, sd = 2) # 个体误差
)
# 拟合模型(添加错误处理)
tryCatch({

最低0.47元/天 解锁文章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