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自定义板框
PCB边框在机械层内定义。切换到Mechanical 1层,绘制线条。选中绘制的边框线。
2 板框原点设置
3 定位孔设置
定位孔作为焊盘放置,孔壁设置为非金属化。
4 区域排列
先选中需要排列的对象
5 滴泪的添加与删除
6 铺铜操作
7 Class的创建
8 整板走线的连接
- 走线要简洁,尽可能短,尽量少拐弯,力求走线简单明了。
- 避免锐角走线和直角走线,一般采用45°拐角,以减小高频信号的辐射。
- 任何信号线都不要形成环路,如不可避免,环路面积应尽量小;信号线的过孔要尽量少。
- 关键的线尽量短而粗,并在两边加上保护地;电源和GND进行加粗处理,满足载流。
- 晶振表层走线不能打孔,晶振周围包地处理。时钟振荡电路下面、特殊高速逻辑电路部分要加大地的面积,而不应该走其他信号线,以便周围电场趋近于零。
- 电源线和其他信号线之间预留一定的间距,防止纹波干扰。
- 关键信号应预留测试点,以方便生产和维修检测。
- PCB布线完成后,应对布线进行优化。同时,经初步网络检查和DRC检查无误后,对未布线区域用大面积铺铜进行地线填充,或是做成多层板,电源、地线各占用一层。
9 PCB叠层设置
10 PCB检查表
检查项目 | 检查内容 |
---|---|
封装和板框 | 确认边框尺寸、定位孔大小及位置 |
确认器件封装的准确性 | |
器件封装管脚标识、极性标识、方向标识需注明 | |
确认固定的外接接口及排针的位置 | |
布局 | 确保器件无冲突 |
确认时钟电路布局是否合理 | |
去耦或滤波电容摆放靠近IC电源管脚 | |
器件之间的间距是否合理 | |
器件布局方向尽量为0°或90°,有极性的器件方向尽可能一致 | |
布线 | 尽量避免直角、锐角走线 |
电源流向是否正确 | |
电源和地载流是否足够 | |
过孔不能打在焊盘上 | |
器件出线是否符合从中心或对角出线 | |
贴片小器件(如0402、0603等)焊盘之间尽量不走线 | |
空间允许的情况下,布线尽量遵循3W原则 | |
尽量挖空尖岬铜皮 | |
布通率是否为100%,DRC是否无问题 | |
丝印 | 器件符号大小位置是否符合放置要求 |
器件符号是否和焊盘重叠 | |
避免遮盖IC芯片的1脚位置 |
11 3D视图状态下将板子归回原位
12 快捷键
A | 元器件对齐 |
A+P | 位号的调整 |
Ctrl+单击 |
高亮 |
Ctrl+M | 测量距离 |
13 PCB的动态Lasso选择
14 PCB自动优化走线
选择要调整的走线
15 元件的交换
选中需要进行交换的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