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献只是一种手段、方法、工具、途径, 而不是目的.
1 为什么要读文献
- 为了获得知识和信息
- 读文献只是一种手段、方法、工具、途径, 而不是目的.
- 所以无论用何种方法找文献、读文献、做笔记、管理文献, 都不应该忘了目的本身, 那就是获取想要的信息和知识.
1.1 第一个原因, 为了了解一个科研领域
1.1.1 如何找到这些相关文献
1.1.1.1 第一步, 找到一篇文献
如果你想找的是你即将进行科研的领域:
a) 你可以找一篇你所在课题组最近发表的文章, 年代越近越好
b) 你可以找一个你所在课题组的成员(已经在课题组待过一段时间)问一下: 你给我推荐一下这个领域的三篇论文?
c) 你甚至可以问老师: 老师, 我想了解一下这个领域, 你有没有好的论文推荐一下?***
如果你想找的是跟你所在课题组研究方向无关的科研领域:
a) 你总是可以用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
b) 你可以找一个你认识的并且做这个领域的人, 或者一个你认识的阅读量很大的人, 让这个人给你推荐一下这个领域的论文
1.1.1.2 第二步, 找到剩下的(所有)文献
每一篇文献自带了一份通往同一领域相关论文的地图, 它叫做“参考文献”
- 背景介绍部分的参考文献, 告诉你这个领域为什么重要, 这个研究问题为什么有意义
- 对于研究问题及相关研究部分的参考文献, 告诉你之前都有谁做了什么相似/相关的工作
- 实验设计、实验方法部分的参考文献, 告诉你这种设计/方法最早来自何处
- 数据讨论部分的参考文献, 告诉你什么样已知的理论研究支持了这些假设和结论
- 总结展望部分的参考文献, 告诉你最新的综述有哪些、待解决的问题有哪些、最近的研究有哪些
- 实验部分的参考文献, 告诉你这些实验操作最原始的出处在哪里
而每一篇大综述、小综述、展望等综述类文献, 则其自身就是地图中的战斗机(战斗图?)
1.1.2 怎么去读这些文献
-
读完文献之后, 至少应该回答以下问题, 它们通常对应着文章的不同部分:
-
- 这篇文章, 到底在解决什么问题?(摘要、前言部分)
-
- 这个问题为什么在这个领域重要?(前言部分)
-
- 这些作者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具体的实验设计、优化部分)
-
- 这个问题的解决有什么亮点、局限、有什么应用?(数据分析、应用展示、结论、展望部分)
如果你对这个领域已经有一定的了解, 你通常可以根据你具体的需要去阅读相应的部分.
-
-
你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的详尽程度, 以及你是否应该去问更多的细节问题, 取决于这些文献与你读文献的目的是否密切相关:
-
- 核心文献几乎总是重要的
什么是核心文献? 那些被多次提及以及多次引用的文献, 有很大概率都是核心文献.
-
- 那些与你将要从事的研究十分相似、紧密相关的非核心文献也是非常值得仔细研究的
比如说与你课题组直接竞争的课题组的课题, 与你们使用类似方法、模型等的文献
-
-
对于重要的研究性文献, 你应该也看看它们的非正文部分, 包括注释、脚注、以及 supporting information(就是包含实验部分的附属文件), 因为这些部分往往会包含一些作者不太想告诉你但是又不得不告诉你的关于这篇文章的事实, 比如说这篇文章的局限性、缺点、上且解决不了的一部分问题等等. 这对于你选择和设计相关领域未来的研究课题, 是非常有帮助的.
1.2 第二个原因, 为了广义上的知识积累
1.2.1 每天读新文献
对于每天在线发表的新文献, 应该尽可能多读, 而且至少读两类文献, 第一类是和你的研究课题相关的, 第二类是与你的研究课题不直接相关, 但是你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
a) 如果你以后想继续在学术界做学术, 很大概率你要做一些不同的领域
b) 如果你以后想做交叉学科的研究, 你或多或少需要了解一下其他的领域
c) 即使以上两点都和你无关, 读一下其他领域的文献也经常会对本领域的研究产生一定的帮助, 比如说提供灵感
每天读新文献可以让你“把握时代的脉搏”, 了解领域研究的最新趋势, 以及几乎最重要的事情, 让你知道你的文章是不是被谁谁谁抢发了. (这也侧面说明读预印本的重要性).
1.2.1.1 如何提高阅读新文献的效率
读文献是一个日积月累、地久天长的事情, 读的多了, 速度自然会快, 效率自然会高, 因为你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体系、评价体系, 你明白什么是有效信息, 什么是无效信息.
-
第一步, 快速分辨这些文献是否需要读: 看标题、作者和TOC(table of content)配图、摘要
-
第二步, 带着你读文献的具体目的(你通过文章标题、题图揣测出的你可能的兴趣点)去读这篇文献
- 有图的文献, 永远先从图开始
- 如果你实在是时间少、文献多, 你甚至可以只读第一张图以及文章关于具体实验设计之前的引言部分
- 因为, 从写文章的角度上看, 文章的第一张图以及引言部分, 很有可能是作者花费时间最多、修改次数最多, 也是能够最直接的决定工作档次的部分(可能没有之一); 所以你大可以把它们等价于这篇文章的真正的精华
1.2.2 读老文献
除了读新文献之外, 还有一种文献非常值得读, 那就是那些可能与你的研究没有非常直接的关联, 但又有一定关联, 一定不算做你研究领域“核心文献”, 而且通常发在那些你看不起的“低影响因子小期刊”, 通常都是文字很多图很少, 你甚至没有听过作者名字的, 老文献
- “现在的科研工作者, 很多都是挖尸体的人”大约等于“你不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如何能够得着夜空中的明月”.
- 提供一个有用的思路: 你可以通过一篇文章中引用的一篇老文献找到通讯作者, 然后看看这个 “你没听过名字的”教授一辈子学术生涯都做了什么, 你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 你要是想写出好的研究计划, 读老文献几乎是你一定避不开的“捷径”(也即, 那些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不太想告诉你的“公开的秘密”之一)
1.3 第三个原因, 为了建立对于科研结果的评价体系
读每一篇文献的时候, 尤其是最新的以及近期的文献, 你都应该主动去思考一个问题: 这篇文章为什么能够发在这本期刊上?
- 只有这样, 你才能够逐渐建立起属于你的对于科研结果的评价体系; 因为这就是大多数搞科研的人的做法, 你若不信可以去问问你的导师 “你是如何判断这篇文章应该投哪本杂志的?”
- 哪怕你以后不从事科研工作, 不审阅文章, 不申阅基金, 建立这样的评价体系也是有意义的:
- 能够帮你选择合适的课题, 你是想搞篇大文章, 还是想最快速的发文章
- 能够给你与导师关于文章应该发在哪、能发在哪这类问题的讨论增加信心以及成功的砝码
- 能够帮助你判断课题的进展以及是否应该结题, 即回答 is this enough?
- 而且关于一篇文章为什么能够发在这本期刊上这样一个问题, 永远是做科研人们之间必谈的八卦(之一)
1.3.1 如何建立属于自己的对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
- 这件事情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 用来帮你判断你的课题到底能发什么样的期刊, 以及你的课题到底要做到什么程度才能发什么样的期刊
- 如何建立属于自己的评价体系
- 第一步, 读大量的文献
- 第二步, 建立属于你的评价体系
- 第三步, 不断修正和调整你自己的评价标准
- 第四部, 不断重复以上三步
- 对比着阅读文献
- 你可以把两篇工作类似但是发在了不同期刊上的文章对比来读, 看看为什么“看似相同”的工作发在了不同的期刊上
- 你也可以把同一个课题组在一个领域内的文献对比起来读, 想想为什么有些工作发了好的期刊, 有些工作发了次一些的期刊
- 你还可以把同一领域相隔数年的工作对比起来读, 看看这个领域的期刊对于文章质量的要求随着时代变化的变化规律
- 建立和不断修正自己的评价体系
- 当你在读文献的时候, 你需要经常问自己:
- “为什么这篇文章能够发到这个期刊上?”
- 你要给出自己的解答, 看看你能不能说服自己
- 你要经常和别人讨论这一个问题, 看看别人的评价体系与自己有什么不同
- 如果你需要学术社交的“破冰小技巧”, 这大概是除了聊八卦之外最简单的一个
- 在此基础上, 不断修正自己的评价体系
1.4 第四个原因, 为了提高写作水平
- 这也是读文献的可行性目的之一, 当你带着这个目的来读文献的时候, 你需要去找一些与你硏究领域相关的、你认为写得好的文章
- 然后, 你需要把那些你认为用的好的词语、表达摘抄出来, 单独整理成一个文件
- 尤其要注意那些同一个含义的多种表达, 没有任何人喜欢看到一段话里面同一个表达连续出现 3-5 次
- 如果你不知道要摘抄哪些表达, 你永远可以进择那些“褒义词(组)”(即夸自己的工作有多么多么牛的表达)
1.5 总结
-
吃饭、睡觉、读文献, 都很重要
-
读文献的目的很重要, 要带着目的读文献
-
即使你以后不做科研, 不搞学术, 读文献也可以培养你迅速准确了解一个领域的进展、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这个能力是无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