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初步论述了当前智能合约经济的可行性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的可能途径。作者为CasperLabs密码经济学家Alexander Limonov
介绍
总体来说,由公链部署的智能合约驱动经济是否可行尚不明确。 dApp虽已可实际运行,但针对用户体量[1]的研究表明,存量用户大多集中在菠菜或数字货币转账/兑换场景(微博平台Steemit是值得关注的有趣个例)。
高投机性透支了区块链的预期价值,菠菜和投机交易终将变得毫无价值。 智能合约区块链开发者面临的问题,是找到方法释放认知价值,并为有力、简便地部署应用搭建平台,来填补现有机构、企业和交易所尚无法提供优质服务的细分市场。
概念化
区块链领域缺乏高度一致的业务框架,使可行性问题的解决方案前路黯淡。作为初步探索,我们尝试按失信成本的两个维度对业务关系进行分类(如购买服务、商品或履行法律义务)。首先,反映由偏差导致潜在外部成本的,我们称为“法治”;其次,反映股本和退股时潜在沉没成本的,我们称为“关系强度”。
法治维度反映了两方面因素。虽然监管等级和规章制度是交易的核心构件,但现实中,评价特定业务关系,仍须考虑出现法院立案难、判决不公正、诉讼成本高等复杂因素的风险。应注意的是,这些因素并非关系本身固有的,而是外部社会环境引起的。
同法治类似,关系强度维度也反映了两方面因素,但这些因素是关系固有的。一个是涉事双方(或多方)特有关系的持续时间,尤其重要的是长期合作的口碑。另一个是建立或维持关系必要的投资成本,例如投资于特定关系的物资或培训而产生的成本。
现在,我们将详细分析一些示例。
银行(法治度高,关系强度高)——银行网点中普通个人支票账户受到多个政府机构(美联储、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等)的监管和保障。客户会多年在同一家银行办业务——有时甚至是一辈子。
线上零售商(法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