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今年自动驾驶之心粉丝的投稿,双非逆袭CCF-A。在这里,首先表示恭喜,双非发A会真的很难,所以在中稿的第一时间联系到了自动驾驶之心表示感谢,特别分享下这段科研路上的心酸与收获。
1. 背景:双非高校的科研困境
我来自一所双非高校,实验室的研究方向较为传统,资源有限,导师的研究领域与我的兴趣并不完全契合。实验室的师兄师姐大多忙于自己的课题,没有人能够系统地指导我。研一的一年里,我尝试阅读文献、学习coding,但由于缺乏明确的方向和指导,始终没有找到科研的突破口。眼看着时间一天天过去,我的科研进展几乎为零,内心充满了焦虑和迷茫。
2. 转折:遇见自动驾驶之心,科研之路步入正轨
研二时,我偶然了解到自动驾驶之心的论文辅导服务。经过一番了解,我决定尝试一下。这是我科研生涯的转折点,辅导老师刘博首先与我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了解了先前的一些基础、背景、兴趣和目标。最终为我推荐了Occupancy Network(占据网络)作为研究方向。这一方向在自动驾驶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同时也符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看到这么炫酷的效果,觉得很有意思。
3. 研究方向:Occupancy Network
Occupancy Network是一种用于3D场景理解的技术,能够预测物体在空间中的占据情况,24年也特别火,相关工作很多。刘博为我详细讲解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热点问题,并推荐了几篇经典论文和最新顶会论文。通过阅读这些文献,我逐渐对Occupancy Network有了深入的理解,并确定了具体的研究目标:提升Occupancy Network在复杂场景下的预测精度以及轻量化工作。
4. 科研指导:从零到一的突破
确定方向后,我俩开始进入科研阶段,从阅读能力到代码能力的提升,不断的历练,计划也做的比较充分,但时间依然很紧张。
(1)文献阅读与研究方向确定
刘博首先为我制定了一个文献阅读计划,包括经典论文和最新顶会论文。通过阅读这些文献,我逐渐了解了Occupancy Network的研究现状和热点问题。老师还教我如何高效阅读文献,例如如何快速抓住论文的核心贡献和方法设计。在这里,我也清晰的能够判断出,什么是水文,什么是重复工作,什么是重点贡献与价值!总感觉,前面浪费了太多时间在一些不中不重要的工作上。
(2)研究思路与实验设计
在确定研究方向后,刘博帮我梳理了研究思路。最终,我俩提出了一个创新的改进点(哈哈哈,其实主要是他),并确定了如何设计实验,如何对比,包括数据集的选取、实验参数的设置。得嘞,花了1个多月,总有个明确方向可以做了,主要还能延续刘博之前的内容,具备一定基础比从0开始好太多了。
(3)代码实现与实验调优
由于我的编程基础较弱,刘博在coding上也给了我很多建议。从模型框架的搭建到实验调优,教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优化训练效率,这一点尤其重要,不然租卡要多花很多钱。除此之外,模型训练过程中,还有很多中间结果的分析实也尤其重要,并根据结果调整模型结构和参数,一步一步达到预期。
(4)论文写作与结构优化
在实验取得初步成果后,刘博开始指导我撰写论文。从论文的结构入手,逐步教会了我如何清晰地表达研究动机、方法设计和实验结果。特别是在方法论部分,帮了我重新梳理了逻辑,使得方法的创新性和技术细节更加突出。
5. 从初稿到投稿的蜕变
在论文初稿完成后,刘博建议我尝试投了一个A类级别的会议。为了确保论文质量,为我制定了详细的投稿计划:
(1)论文写作与结构优化
从论文的结构入手,明确了如何清晰地表达研究动机、方法设计和实验结果。特别是在方法论部分,帮我重新梳理了逻辑,使得方法的创新性和技术细节更加突出。
(2)实验结果的深度分析
在实验结果部分,一起通过图表和数据分析来支撑论文的核心贡献。消融实验和对比实验又增加了一些论证,进一步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3)语言润色与格式调整
后期刘博对论文的表述进行了多次润色,确保表达准确且符合学术规范。同时,我俩还一起调整了论文格式,确保符合这个会议的投稿要求。
6. 投稿与中稿:从忐忑到惊喜
一切准备好后,开始了论文的投稿。投稿后,刘博还帮我准备了rebuttal 材料,针对审稿人的意见逐一回复,并对论文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最终,论文成功被录用!收到录用通知的那一刻,太开心了,那种想向大家证明自己能行的心终于绷不住了,这一路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
7. 自己证明了即使是双非,也并不差
写到最后,其实我想说的是,和优秀的人同行,借力真的很重要。如果自己不知道正确的方法,很可能像我一样陷入1年的踩坑期,和谁同行决定了能走多远。再次感谢刘博和自动驾驶之心平台,预祝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