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我们正站在一个新时代的起点——AI智能体(Agent)的繁荣元年。
我们所讨论的AI,早已不是那个只会吟诗作对、陪你聊天的“玩具”。它正在进化成能够“带着工牌打卡上下班,背着OKR与企业共同成长”的数字员工。想象一下,一个AI不仅能帮你规划一场完美的自驾游,还能在你授权后预订酒店、记录沿途风景并自动剪辑成vlog;或是在你日常工作中,化身营销专家,仅用1小时就完成过去需要团队协作7天才能出具的营销方案报告。
这幅图景令人兴奋。但当我们回归现实,一个尖锐的矛盾摆在眼前:一方面,AI技术在飞速迭代;另一方面,第三方调研数据显示,全球仍有大量企业在AI落地的道路上步履维艰——超过60%的企业找不到能适配自身业务的AI技能,同样有60%的企业被高昂的技术门槛阻碍。
为什么强大的AI无法顺利“入职”?
答案或许在于,我们过去总在关注这位“新员工”是否足够聪明,却忽略了我们是否为它准备好了一座能够支撑其工作的“新基建”。AI的下半场,竞争的焦点已经从“模型智商”转向了“企业基建”。
1. 工作模式的重塑:从“被动工具”到“协作伙伴”
首先,我们需要颠覆对AI角色的认知。
传统软件是人类意志的延伸,是被动执行指令的工具。而AI Agent的本质,是具备主动性的协作伙伴。它能自主地感知、规划并执行复杂任务。
这意味着人与AI的关系,正从“指令-执行”模式,演变为“人机高度协同,实现1+1>2”的新生产关系。当AI能帮你处理繁杂的重复性工作时,人类员工便能被解放出来,聚焦于战略规划、创意创新等更高价值的命题。
这种关系的转变,对企业的底层架构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我们不能再用旧地图去寻找新大陆。
2. “新基建”的挑战:你的“老房子”撑不起“数字员工”
设想一下,你要为一位能力超群的新员工提供最好的工作环境。你现有的“办公室”——也就是企业的基础设施——准备好了吗?
- 数据食堂(Data):从“BI报表”到“AI燃料”
过去,数据被用来制作报表,为决策提供依据。但在AI时代,数据,尤其是多模态数据(文本、图像、视频等),成为了驱动模型训练与决策的核心燃料。据预测,到2027年,40%的生成式AI解决方案将是多模态的,而2023年这一比例仅为1%。如果你的数据处理逻辑仍停留在单一的结构化数据上,那无异于给一位美食家只提供白米饭。企业必须重构数据建设的底层逻辑,转向多模态数据的融合处理与高效利用。
- 安防系统(Security):从“边界隔离”到“全程可信”
传统的安全架构如同修建高墙,依赖“隔离”来保障安全。但在AI Agent时代,这位“数字员工”需要深入企业内网,调用各种数据和工具才能完成复杂任务。人、数据、系统与智能体之间的边界正在逐渐模糊。这意味着,一个智能体应用必然要对个人或企业数据有非常深入的理解和访问权限。此时,传统的“高墙”模式已然失效。全新的、贯穿端到端的全链路数据加密和机密计算,成为了构建信任的唯一途径。
- 开发工作流(Dev Workflow):从“一次性交付”到“动态进化”
雇佣一个“数字员工”并不是一次性的搭建工作,而是一个需要持续迭代的动态进化过程。智能体的价值实现,需要结合业务、数据、工程和模型进行不断的相互耦合与优化。这需要一个全新的AI原生开发平台,它必须整合低代码与高代码开发模式,让业务人员和技术专家能够无缝协同;它还需要具备完整的生命周期管理能力,涵盖开发、评测、发布、线上观测和数据回流,形成一个让智能体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成长的“数据飞轮”。
3. 未来之路:谁能率先建成“AI原生”地基,谁就赢得未来
AI的下半场,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模型竞赛。真正的壁垒,在于能否构建起一个高效、安全、可迭代的AI原生基础设施。
领先的云平台已经开始行动,它们推出的不再仅仅是更强大的模型,而是一整套的解决方案:
- AI原生计算与网络,为大规模AI训练和推理提供极致性能。
- 多模态数据解决方案,帮助企业统一管理和利用图片、视频、文本等多样化数据资产。
- AI原生安全体系,通过机密计算等技术,让企业可以像使用私有化部署一样,安全地使用云端大模型。
- 全生命周期的智能体开发平台,融合低代码与高代码,让AI应用的构建、迭代和部署变得更加敏捷。
这些“新基建”的目标只有一个:降低企业拥抱AI的门槛,让每一个数字员工都能顺利“入职”并高效“工作”。
最后
我们正处在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AI正从一个高高在上的技术概念,转变为一种如同水和电一样,可以按需取用、深度赋能千行百业的基础设施。
对于每一位决策者和从业者而言,现在需要思考的问题是:
我们是否还在迷信于追逐下一个“更聪明”的模型,而忽略了脚下地基的建设?我们是想继续用现有的“老房子”勉强塞进一位“数字超人”,还是愿意为他打造一座真正能发挥其全部潜力的“未来工厂”?
审视你所在的企业或团队,你认为在迎接“数字员工”的到来时,最大的“基建”短板是什么?是数据、安全,还是开发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