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科技领域,大模型可谓是炙手可热,从GPT系列到国内众多厂商推出的各类大模型,它们展现出了惊人的智能水平,能写文案、陪聊天、辅助科研等,几乎无所不能。然而,在这看似强大的背后,大模型训练实则困难重重。
一、计算资源需求巨大
(一)硬件设备要求高
大模型动辄包含数亿甚至上百亿的参数,要驯服这些参数怪兽,海量的高性能计算设备不可或缺。就拿OpenAI训练GPT-3模型来说,其动用了数万个GPU并行运算。这些GPU可不是普通的电脑配件,单个价格昂贵,集齐如此大规模的数量,成本如同天文数字,绝非一般企业和研究机构能够轻易承受。
(二)能耗及散热问题
大规模的计算意味着能耗的急剧飙升。训练过程中,这些硬件设备持续高负荷运转,耗电量惊人,随之而来的便是严峻的散热挑战。为保证设备稳定运行,专业的供电和散热系统必不可少,这不仅大幅增加了成本,而且散热技术本身也是一道难关,稍有不慎,过热就可能导致硬件故障,影响训练进程。
(三)资源调度复杂
在实际训练时,如何让众多的计算设备协同作战是个大问题。不同型号、不同代际的GPU等硬件产品混合使用时,资源调度变得异常复杂。要确保每个计算节点都能高效运行,不出现因为某一节点拖后腿而影响整体性能的情况,就像指挥一场庞大的交响乐,任何一个乐器组的不协调都会破坏整体美感,需要极高的技术水平和精细的管理策略。
二、数据准备与处理难度大
(一)数据量要求海量
大模型要想拥有广泛而深入的知识储备,海量的高质量数据是根基。目前,基础大模型预训练数据量已迈入10万亿tokens量级。收集这些数据如同大海捞针,要从互联网、书籍、论文、数据库等各个角落寻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