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送主机:将数据段(segment)封装到数据报(datagram)中
接收主机:向传输层交付数据段(segment)
每个主机和路由器都运行网络层协议
路由器检验所有穿越它的IP数据报的头部域来决策如何处理IP数据报
网络层核心功能—转发与路由
转发:将分组从路由器的输入端口转移到合适的输出端口。
数据报转发表↓👇

数据分组传输之前两端主机需要首先建立虚拟/逻辑连接,建立好了之后再进行传输
网络层连接与传输层连接的对比
网络层连接:两个主机之间(路径上的路由器等网络设备参与其中)
传输层连接:两个应用进程之间(对中间网络设备透明)
网络层服务模型
无连接服务
不事先为系列分组的传输确定传输路径
每个分组独立确定传输路径
不能分组可能传输路径不同
代表网络:数据包网络
连接服务
首先为系列分组的传输确定从源到目的经过的路径(建立连接)(建立逻辑连接)
然后沿该路径(连接)传输系列分组
系列分组传输路径相同
传输结束后拆除连接
代表网络:虚电路网络
虚电路网络(代表性的连接服务)

不同于电路交互,电路交换中,一个分组所占带宽只是链路的一部分

集成了分组交换与电交换的优点。
每条虚电路包括:
1、从源主机到目的主机的一条路径
2、虚电路号(VCID),沿路每段链路一个编号(虚电路号采用局部管理,也就是说同一个虚电路在每一段链路上虚电路号可能不同)
3、沿路每个网络层设备(如路由器),利用转发表记录经过的每条虚电路
沿某条虚电路传输的分组,携带对应虚电路的VCID,而不是目的地址
同一条VC,在每段链路上的VCID通常不同,因此就需要路由器转发分组时一句转发表改写/替换VCID
虚电路信令协议
用于VC的建立、维护与拆除
目前Internet不采用
需要网络层虚电路信令协议呼叫目的主机,目的主机接收呼叫后顺着路径返回才能建立传输
通信结束后需要再用信令协议进行拆除。

数据报网络
网络层无连接
每个分组携带目的地址,路由器根据分组的目的地址转发分组,基于路由协议。算法构建转发表,检索转发表,每个分组独立选路(当转发表更新之后可能导致送达同一地址的分组走不同的路径)


IP数据报

转发表供IP协议使用
ICMP是IP协议的伴随协议

版本号占字段占四个比特:IP协议的版本号,IPV4就是4OPV6就是6
首部长度字段占四位:IP分组首部长度,以4字节为单位,即一行为单位
服务类型(TOS):占8为。指示期望获得哪种类型的服务,1998年这个字段改名为区分服务,只有网络提供区分服务时这个字段才有效(区分哪个分组先发哪个后发),一般不使用,通常IP分组的该字段的值为00H
总长度占16位,IP分组的总字节数(首部+数据)理论上IP分组最大长度位65535B当然实际不会出现,会被切分
标识占16位:标识一个IP分组,IP协议利用一个计数器,每产生一个IP分组计数器加一,作为该IP分组的标识。
标志位占3位,第一个位保留不使用,第二个位为DF位(DON‘t fragment 禁止分片) ,第三位为MF(more fragment) DF=1禁止分片 DF
网络层详解:分组转发与IP数据报

网络层负责数据报的转发与路由,包括无连接服务的数据包网络和连接服务的虚电路网络。IP数据报在网络中传输,通过转发表进行独立选路。IP分组可能经历分片和重组,路由器根据IP头部信息作出决策。IP地址分为网络号和主机号,子网划分和路由聚合优化地址管理。网络控制报文协议(ICMP)用于错误报告和网络探测。IPv6则引入新特性,如流标签和不允许路由器分片。
最低0.47元/天 解锁文章
16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