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Spring,首先要介绍一下Spring核心容器。Spring容器是该框架技术的关键,是一个超级大工厂,所有的对象都会被当成Spring核心容器管理的对象(Spring把容器中的一切对象统称为bean)。
容器对bean的管理,是基于XML文件的配置进行的,在完成容器的初始化后,根据XML文件解析所得的结果,Spring底层利用反射机制完成bean的初始化。容器中的bean由每一个<bean... />元素定义。在Spring底层,默认每一个<bean... />元素以反射方式来调用该类的无参数构造器。大概逻辑代码如下:
String isStr = " "; 解析<bean... />元素的id属性所得
String classStr = " "; 解析<bean... />元素的class属性所得
Class clazz = Class.forName(classStr);
Object obj = clazz.newInstance(); 红色部分为基本的反射代码
container.put(idStr,obj); container代表容器
执行完上述代码,即完成了容器中一个bean从初始化完成到放入Spring容器的整个过程。
作为一位Java工程师,对象与对象之间的依赖关系是不难理解的。在依赖注入技术出现之前,我们往往是通过new关键字来实现对象与对象之间的依赖关系,这种实现方式需要主动去获取被依赖的对象,造成调用组件与被依赖对象之间的耦合。为了降低组件与组件之间的耦合度,依赖注入(DI)慢慢的成熟了。依赖注入是一种被动接受的思想,对象与对象之间的依赖关系,由原来的主动获取,换成了被动接受。被依赖对象的初始化以及被注入的过程,则完全由Spring容器来完成。由于整个过程从原始的主动获取变成了现在的被动接受,所以又名控制反转(IoC)。
Spring的技术实现有两种方式:
A.设置注入
指容器通过调用成员变量的setter方法来注入被依赖的对象,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实现方式。
通常是给<bean... />元素添加<proprtty... />子元素,即可实现设值注入。<proprtty... />标签在Spring底层以反射的方式执行一次setter方法,如果传入的被依赖参数是基本类型及其包装类或是String等类型,则使用value属性指定传入参数,如果是容器中的其他bean元素,则使用ref属性。<proprtty... />标签对Spring底层代码的驱动逻辑:name属性决定调用哪个成员变量的setter方法,并根据value或ref属性值决定调用的setter方法的传入参数。
B.构造注入
顾名思义,是一种通过调用bean对象的构造器来实现依赖注入的一种方法。
当然,这种方式也是通过xml标签来实现对Spring底层反射代码的驱动。我们所用到的标签是<constructor-arg... />,每一个<constructor-arg... />标签代表一个构造器参数,此标签类似于<property... />,也有自己的value或是ref属性,另外还有index属性(从0开始,用于指定作为第几个参数调用构造方法)以及type属性(用于指定传入参数的类型)。
Spring强烈推荐我们面向接口编程,因此我们在声明成员变量的时候,往往采用父接口的类型进行声明,而具体实现则是配置在xml文件中的具体实现类。这样的编程方式可以更好的让规范与实现分离,从而实现组件之间更好的解耦。
了解了依赖注入之后,我们不难发现Spring容器对其所起的重要作用,所以我觉着有必要再对Spring容器做一个大概的介绍。Spring有两个核心接口:BeanFactory和ApplicationContext,其中ApplicationContext是BeanFactory的子接口,二者都可代表Spring容器,Spring容器是生成bean实例的工厂,并管理容器中的bean。Spring容器的实例化,依托于xml文件的详细配置。我们大多数情况下是使用ApplicationContext(又称Spring上下文)来作为Spring容器,原因在于相对于BeanFactory而言,其在功能上较为强大。使用ApplicationContext作为容器的情况下,系统在启动时,会完成容器中所有Singleton Bean实例的初始化,因此前期系统启动时会造成较大的系统内存开销,但是在完成初始化之后,后期获取bean实例的操作中,则性能较好,除非是某些对于内存非常关键的应用,我们才会考虑使用BeanFactory作为容器。我们还可以在使用ApplicationContext作为容器的情况下,通过给<bean... />元素指定lazy-init="true"来取消容器对Singleton Bean的预初始化,从而节省系统在前期启动时的开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