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统计过,自己一天的工作中,有多少时间是在「救火」?根据某项非官方但绝对真实的互联网摸鱼大数据显示,超过 70% 的职场人,每天都在处理各种意料之外的「紧急情况」。而这些「紧急情况」,往往就像我们深夜痛恨的 Bug 一样,明明不该发生,却又防不胜防,最终导致项目延期、绩效打折,甚至让人怀疑人生。
但今天,我们不聊如何修复那些烦人的 Bug,而是想聊聊 Bug 背后的东西,一些更深层、更普适的道理。因为我们渐渐发现,所谓的程序崩溃,不过是现实世界逻辑混乱的一种映射。写代码的手,敲下的不仅是冰冷的字符,更是一套看待世界、解决问题的思维体系。
从「完美运行」到「一地鸡毛」的距离,往往只差一个逻辑漏洞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一个你觉得万无一失的方案,在实际执行中却漏洞百出,最终不得不推倒重来?这像不像一个你精心编写的程序,在测试环境里跑得飞起,一上线就各种报错?
编程的世界,最讲究的就是严谨的逻辑。一个简单的 if-else 判断,一个循环的起始条件,甚至一个变量的命名,都可能决定程序的生死。如果你不仔细思考每一步的逻辑,不考虑到各种异常情况,那么 Bug 的出现几乎是必然的。
而我们的工作呢?很多时候,我们似乎更习惯于凭借经验和直觉,而不是像写代码那样,对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严密的逻辑推演。我们常常在任务还没完全理解清楚的情况下就开始行动,或者在多个任务并行时,缺乏清晰的优先级和协调机制。这就好比在一个没有经过充分测试的程序上直接运行核心业务,一旦遇到稍微复杂的情况,系统立刻就会崩溃。
你的工作也需要「编译」和「调试」
在编程中,代码写完后并不是立刻就能运行的,我们需要经过「编译」这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