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一篇综述文章,了解 AI Agent 和 Agentic AI(注:在这篇论文的语境下接近于 Multi-Agent)这两个当前 AI 领域的热门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 文章首先将生成式 AI 定位为基础,指出 AI Agent 在此基础上通过集成工具、强化推理和 Prompt 工程实现任务自动化。AI Agent 通常是模块化的、由大语言模型(LLM)或大图像模型(LIM)驱动的、专注于特定任务的系统。
- Agentic AI 代表了一种范式转变,它涉及多个 AI Agent 之间的协作、动态任务分解、拥有持久记忆以及更高级的自主性。
- 文章通过比较它们的架构演进、运行机制、交互方式和自主水平,展示了这两种范式的区别。
- 论文还对比了两者的应用领域(如客服 vs. 研究自动化)并分析了各自面临的独特挑战(如幻觉、脆弱性 vs. 涌现行为、协调失败),并提出了相应的潜在解决方案。
- 为构建稳健、可扩展、可解释的 AI 驱动系统提供一个明确的路线图。
论文:[2505.10468] AI Agents vs. Agentic AI: A Conceptual Taxonomy, Applications and Challenges
一、什么不是 Agent?
都说今年是「Agent 元年」,各种号称「Agent」的系统层出不穷,万物都变成了 Agent。但与此同时,另一个概念「Agentic AI」也开始进入视野。这两个词听起来很像,都和「Agent」有关,它们到底有什么区别?是同一个东西的不同叫法,还是代表了 AI 智能体发展的不同阶段或模式?
要理解 AI Agent,我们得先回顾一下不是 Agent 的 AI 是什么样子。
我们就仅以生成式 AI(Generative AI)为例,比如能写文章、翻译、聊天的大型语言模型(LLMs),以及能理解和生成图像的大型图像模型(LIMs)。它们的核心能力在于「生成内容」,它们是被动反应式的。你给它一个 Prompt,它响应一次,然后就「忘记」了这次交互,等待下一个 Prompt。它们没有自己的目标,不会主动去感知环境、采取行动,更无法调用外部工具去完成现实世界的任务。它们就像一个被困在数字世界里的「理论家」,只能在自己的世界里创作,无法伸出手去触碰外部世界。
但现实世界的任务往往需要 AI 不仅能「说」或「写」,还需要能「做」。比如,帮我预定机票、查询最新的股票价格、分析一份 PDF 文档、或者控制一个机器人完成某个操作。裸的生成式 AI 本身做不到这些。
有需求就有变革。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思考,如何让这些强大的生成模型变得更加「主动」和「有用」,能够像一个真正的「智能体」(Agent)那样,替我们去完成任务。
二、什么是 Agent?
在今天的大多数语境下,你可以把 AI Agent「狭义地」理解为一个由强大的生成模型驱动,并配备了各种外部工具的单体智能体。它的出现,让 AI 从一个「内容生成器」变成了一个「任务执行者」。
2.1 核心特征
在这篇综述论文中,AI Agent 被定义为能够在特定数字环境中执行目标导向任务的自主软件实体。它有几个核心特征:
- 自主性(Autonomy): 在设定目标后,能在一定程度上独立运作,减少人工干预。
- 任务特异性(Task-Specificity): 通常被设计用来完成某个或某类特定的任务,例如客服、日程安排、信息检索等。
- 反应性和适应性(Reactivity and Adaptation): 能够感知环境(如用户输入、API 响应)的变化,并根据变化调整自己的行动。一些 Agent 还具备简单的学习能力,能从反馈中改进。
2.2 如何实现这些能力
Agent 并不是自己拥有了超能力,而是在 LLM/LIM 这个「大脑」的基础上,增加了几个关键模块,形成一个经典的 「感知 - 推理 - 行动 - 观察」循环(Perceive-Reason-Act-Observe Loop):``
2.3 典型应用
如果生成式 AI 是一个只会在书房里写作的作家,那么 AI Agent 就是一个拥有智能手机(工具)、笔记本(记忆)和任务清单(目标)的私人助理。你能让它帮你查资料(调用搜索引擎)、发邮件(调用邮件 API)、安排会议(调用日历工具),甚至帮你写一份简单的报告(LLM 生成内容)。它能独立完成这些任务,但通常一次只专注于一件事情,而且任务的复杂性不能太高。
论文中列举了一些 AI Agent 的典型应用:
- 客户支持聊天机器人: 理解客户问题,调用后台 API 查询订单状态,生成定制化回复。
- 自动化邮件助手: 根据邮件内容自动分类、标记优先级、甚至起草回复。
- 智能日程助手: 理解含糊的日程指令,检查日历,协调参与者时间,自动创建会议。
- 基础数据报告生成: 根据自然语言查询,连接数据库,生成简单的报告或图表。
这些应用都体现了 AI Agent 在特定任务上的自主性和工具使用能力。但是,AI Agent 的自主性仍然是「任务内」的自主,它通常需要一个明确的起点和目标,并且在面对高度复杂、需要多方协作、或目标会动态变化的任务时显得力不从心。
三、什么是 Agentic AI?
这篇论文把 Agentic AI 理解为协同作战的智能体「团队」,更接近 Multi-Agent 的概念。代表了一种范式转变,指的是由多个 AI Agent 组成的,能够相互协作、动态协调、共同追求一个高层级复杂目标的系统。
3.1 核心特征
- 多 Agent 协同(Multi-Agent Collaboration): 系统由多个具备不同能力或角色的 Agent 组成。例如,在一个软件开发 Agentic AI 系统中,可能有一个 Agent 负责需求分析(Product Manager Agent),一个负责架构设计(Architect Agent),一个负责编写代码(Coder Agent),一个负责测试(Tester Agent),甚至还有一个负责协调整个流程(CEO Agent)。
- 任务动态分解与分配(Dynamic Task Decomposition and Assignment): 当接收到一个复杂的高层目标时,Agentic AI 系统能够将其自动分解为多个更小的、可由不同 Agent 处理的子任务,并动态地分配给合适的 Agent。
- Agent 间通信与协调(Inter-Agent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Agent 团队成员之间需要能够有效地沟通、共享信息、同步状态、协商决策。这通常通过标准化的通信协议、消息队列或共享内存来实现。
- 编排层/元 Agent(Orchestration Layer / Meta-Agent): 这是 Agentic AI 系统的「大脑」或「指挥中心」。它负责管理整个 Agent 团队,监控任务进度,解决 Agent 之间的冲突,确保所有 Agent 的努力都朝着最终的高层目标前进。它可以是一个独立的 Agent,也可以是系统的一个核心组件。
- 持久记忆(Persistent Memory):Agentic AI 系统通常拥有比单 Agent 更强大的记忆能力,而且这种记忆是共享的。团队成员可以访问共同的知识库(语义记忆)、任务历史(情景记忆)或向量数据库(向量记忆),确保信息一致性和上下文连续性,支持长期、多阶段的任务。
3.2 举例说明
如果 AI Agent 是你的私人助理,那么 Agentic AI 就是一个由不同专业人士组成的团队,比如一个小型创业公司或者一个项目小组。有负责市场调研的、有负责产品设计的、有负责编程实现的、有负责测试的,还有一个项目经理来协调大家的工作。他们可以共同完成一个复杂的项目,比如开发一个新软件,这远超单个私人助理的能力范围。
论文中用了一个形象的类比:
- AI Agent就像一个智能恒温器:它能自主调节温度(特定任务),甚至学习你的习惯,但在整个智能家居系统中是孤立的。
- Agentic AI就像一个完整的智能家居系统:恒温器、智能照明、安防系统、能源管理、日程助手等多个 Agent 协同工作。天气预报 Agent 告知即将降温,能源管理 Agent 决定提前使用太阳能预热,日程 Agent 知道你快下班了,安防 Agent 确认门窗已锁。所有 Agent 互相通信,共同优化家里的舒适度、安全性和能耗,实现一个高层级的目标——「打造一个舒适、安全、节能的家」。
3.3 典型应用
- 多 Agent 研究助手: 一个 Agent 检索文献,一个 Agent 提取数据,一个 Agent 分析结果,一个 Agent 撰写报告,共同完成一篇研究综述。
- 智能机器人协调: 在仓库或农场,多个机器人(拣货机器人、运输机器人、巡检无人机)作为 Agent 协同工作,优化整体物流或生产效率。
- **协作式医疗决策支持:**不同 Agent 分析患者数据、检索最新指南、模拟治疗方案,为医生提供全面的决策支持。
- 自动化软件开发: ChatDev、MetaGPT 等框架模拟软件开发团队,Agent 扮演不同角色,自动完成从需求分析到代码实现的整个流程。
- 网络安全事件响应: 不同 Agent 监测网络流量、分析威胁情报、评估风险、执行隔离操作,协同处理安全事件。
这些应用都展现了 Agentic AI 通过「团队协作」来处理复杂、动态、需要多领域知识和能力的任务的强大潜力。
四、核心差异小节
维度 | 生成式 AI | AI Agent | Agentic AI |
---|---|---|---|
核心能力 | 内容生成 | 任务执行 | 复杂目标达成 |
自主性 | 低(被动反应) | 中(任务内自主) | 高(系统级自主) |
架构 | 单模型 | 模型 + 工具链 | 多 Agent + 编排 + 共享记忆 |
工具使用 | 无(默认) | 工具使用是核心能力 | Agent 调用/协同工具 |
协作 | 无 | 无 | 协作是核心能力 |
记忆 | 无/短上下文 | 短/任务局部记忆 | 持久/共享记忆 |
任务复杂度 | 低(单步/单次) | 中(多步特定任务) | 高(动态/多领域复杂任务) |
-
生成式 AI: 能「说」,不能「做」,被动,无工具,无协作。
-
AI Agent: 能「说」,能用「工具」独立「做」简单事,任务内自主,单体,有工具,无协作。
-
Agentic AI: 能「说」,能让「团队」用「工具」协同「做」复杂事,系统级自主,多 Agent,有工具,强协作,有编排,有共享记忆。
五、挑战与局限
5.1 单体 Agent 的固有局限
- 缺乏因果理解: LLMs 擅长发现相关性,但不理解因果关系。这导致 Agent 在面对从未见过的情况或需要模拟干预时表现脆弱,容易犯低级错误。
- 继承 LLM 的局限性:
- 幻觉: Agent 可能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生成虚假信息,这在需要高准确性的应用中是致命的。
- 推理深度不足: 尽管有 CoT 等技术,LLM 在处理需要深层逻辑推理和复杂规划的问题时仍然可能力不从心。
- 知识时效性: LLM 的知识停留在训练数据截止日期,除非通过工具调用获取实时信息,否则无法处理最新情况。
- Prompt 脆弱性: 微小的 Prompt 改动可能导致 Agent 行为差异巨大,难以稳定控制。
- 规划与恢复能力有限: 单体 Agent 在执行长流程、多步骤任务时,如果中间某一步失败或出现意外,往往难以有效地检测错误、理解原因并自主恢复或调整计划。
5.2 多 Agent 系统带来的复杂性
Agentic AI 不仅继承了 AI Agent 的挑战,还因为其多 Agent、协作的特性引入了新的、更复杂的难题:
- 因果性挑战被放大: 当多个 Agent 相互作用时,一个 Agent 的行动可能对其他 Agent 产生复杂的影响。缺乏因果理解会导致 Agent 难以预测彼此行为的连锁反应,容易出现协调失误或错误级联。
- 通信与协调瓶颈: 如何让不同 Agent 之间高效、准确、无歧义地沟通?如何动态地分配任务、管理依赖、同步状态?缺乏标准化的协议和鲁棒的协调机制会导致效率低下甚至系统崩溃。
- 涌现行为的不可预测性: Agent 之间的复杂互动可能产生设计者未曾预料到的系统整体行为。这既可能带来惊喜,也可能导致危险或偏离目标的行为,难以预测和控制。
- 可扩展性与调试复杂性: 随着 Agent 数量和交互复杂度的增加,Agentic AI 系统的行为变得越来越难以理解和调试。追踪一个错误的根源可能需要在多个 Agent 的对话、记忆和行动记录中穿梭。
- 信任、可解释性与验证: 如何理解 Agentic AI 系统为何做出某个决策?如何确保它的行为是安全可靠的?多 Agent 的黑箱特性使得验证和解释变得异常困难,尤其是在高风险应用中。
- 安全与对抗风险: Agentic AI 的攻击面更大。攻击者可能通过污染某个 Agent 或操控 Agent 间的通信来破坏整个系统。
- 伦理与治理挑战: 当多个 Agent 共同导致一个负面结果时,责任如何界定(可归责性)?Agent 之间的互动是否会放大偏见?如何确保 Agent 团队的目标与人类价值观保持一致?这些都是复杂且亟待解决的伦理和治理问题。
六、解决方案与发展方向
- 强化感知与工具使用:通过检索增强生成(RAG),让 Agent 能够获取并利用最新的外部知识,减少幻觉。改进函数调用和工具集成框架,让 Agent 能更灵活、更可靠地与各种外部系统互动。
- 增强推理与规划:发展更高级的Agentic 循环(如 ReAct 的变体),让 Agent 能更深入地思考和规划。探索因果建模,让 Agent 理解世界运行的内在机制。引入模拟规划,让 Agent 能在虚拟环境中测试策略。
- 构建强大的记忆系统:发展持久记忆架构,包括情景记忆(记住经验)、语义记忆(结构化知识)和向量记忆(高效检索),让 Agent 能够维持长期上下文并共享知识。
- 优化多 Agent 协作:完善多 Agent 编排框架,实现更智能的任务分解、角色分配和冲突解决。发展标准化的Agent 间通信协议(如 A2A),提高协作效率和互操作性。引入反思与自我批评机制,让 Agent(或 Agent 团队)能够评估自身表现并进行修正。
- 提升可信赖性:发展监控、审计和可解释性管道,记录 Agent 的决策和互动过程,提高透明度,便于调试和追溯责任。
- 构建治理感知架构:设计具备角色隔离、权限控制、安全沙箱等功能的架构,确保 Agent 行为符合规范。探索伦理对齐方法,让 Agent 团队的目标与人类价值观保持一致。
未来的 AI Agent 将变得更加主动、具备因果推理能力、持续学习并更加可信赖。而 Agentic AI 将朝着大规模多 Agent 协作、统一编排、持久记忆、模拟规划和领域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最终形成能够处理极其复杂、动态、开放任务的智能体生态系统。
甚至有研究者提出了更为激进的设想,例如论文中提到的AZR(Absolute Zero)框架 (注:我们之前也分享过这篇文章的解读)。它提出了一种零数据的强化自我博弈推理方法,让 Agent 通过自己生成问题、自己尝试解决、并利用可验证的反馈机制(比如代码执行结果)来学习和提升能力,而无需依赖大规模人类标注数据。如果这种方法成功,将可能催生出能够持续自主学习和进化的 Agent 系统,这无疑是 Agentic AI 的下一个重要里程碑。
普通人如何抓住AI大模型的风口?
领取方式在文末
为什么要学习大模型?
目前AI大模型的技术岗位与能力培养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 , 大模型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正逐渐成为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引擎 。大模型以其强大的数据处理和模式识别能力, 广泛应用于自然语言处理 、计算机视觉 、 智能推荐等领域 ,为各行各业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和机遇 。
目前,开源人工智能大模型已应用于医疗、政务、法律、汽车、娱乐、金融、互联网、教育、制造业、企业服务等多个场景,其中,应用于金融、企业服务、制造业和法律领域的大模型在本次调研中占比超过 30%。
随着AI大模型技术的迅速发展,相关岗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大模型产业链催生了一批高薪新职业:
人工智能大潮已来,不加入就可能被淘汰。如果你是技术人,尤其是互联网从业者,现在就开始学习AI大模型技术,真的是给你的人生一个重要建议!
最后
如果你真的想学习大模型,请不要去网上找那些零零碎碎的教程,真的很难学懂!你可以根据我这个学习路线和系统资料,制定一套学习计划,只要你肯花时间沉下心去学习,它们一定能帮到你!
大模型全套学习资料领取
这里我整理了一份AI大模型入门到进阶全套学习包,包含学习路线+实战案例+视频+书籍PDF+面试题+DeepSeek部署包和技巧,需要的小伙伴文在下方免费领取哦,真诚无偿分享!!!
vx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
加上后会一个个给大家发
部分资料展示
一、 AI大模型学习路线图
整个学习分为7个阶段
二、AI大模型实战案例
涵盖AI大模型的理论研究、技术实现、行业应用等多个方面。无论您是科研人员、工程师,还是对AI大模型感兴趣的爱好者,皆可用。
三、视频和书籍PDF合集
从入门到进阶这里都有,跟着老师学习事半功倍。
四、LLM面试题
五、AI产品经理面试题
六、deepseek部署包+技巧大全
😝朋友们如果有需要的话,可以V扫描下方二维码联系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