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你的舒适区,但要以专注的方式制订明确的目标,为达到那些目标制订一个计划,并且想出监测你的进步的方法。哦,还要想办法保持你的动机“
目前才读了第一章,但是心里有些感想。
这本书解答了我心中一个存在很久的谜题,就是”一万个小时理论“究竟有没有道理?
”天真的练习“是没有用的,只有”刻意的练习“才是取得进步的正确方式。因为一味不带脑子的重复其实只是给自己一个心理安慰,试图通过不走出舒适区,只是低效地重复力所能及的任务来蒙骗自己。以我自己为例,在上一份工作中的角色就是这样的写照,我当时写了很多代码,大概有几万行,可是呢,能力几乎没有进步,到我辞职之前我反而感觉自己的能力退步了,因为工作好像变得更吃力了;还有毛笔书法,我写了十几年,学过的字没有一万也有八千了,但是现在还是拿不出手,花出去的时间也大概有上千小时了吧,但是感觉和十几岁初学时的字没什么两样。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一直以为的”金科玉律“原来是麻痹自己的毒药。
量的增加肯定是相对容易的,所以很多人都寄希望于通过单纯地量的增加来达到质变,比如经常被拿来举例子的艺术活动--弹钢琴,但是一遍一遍地弹上万遍难道就能让一个小白达到高手的水平了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单纯的重复能给你带来的提升其实是非常有限的,在一遍一遍的简单重复中,你的大脑其实已经麻痹了,一切只是你的手臂和手指在”机械“地运动;并且你没有精确的可量化的目标以及衡量自己是否进步的方法,等等,这一切决定了你不会有什么进步,反而可能会有退步,因为你的年龄在增长,灵活性在衰退。
书中所举的练习记忆力的试验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受试者从刚开始的8个数,到最后几十个上百个数,中间也面临了同样的困局,但是通过巧妙的设计,它一次又一次的冲破眼前的障碍,也就是常人所谓的极限。让我想起了,初中时候有一次自己试图来背诵圆周率的数字来引起周围人的注意,但是令我自己非常吃惊的是,自己在几分钟之内就背住了50位(因为但是数学课本上只有50位,通过长短不一的数字串,使之读起来有种古诗的韵律来记忆),这个经历让我对自己的潜能有了不一样的认识,也对作者开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