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
之前想买监控的时候,看到了有POE供电方式,一直对网线供电的原理比较模糊,电的知识也基本忘光了,经过搜索整理,本文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简单讲解一下。
一、网线
首先了解一下网线,这里主要说的是普通网线,不包括光纤网线,毕竟传输方式不同。
1. 材质
网线一共有8根电芯,所有的数据都是通过电信号传输,只不过规定0和1的方式不同。
先说说网线的材质,既然是电信号,那只要导电就可以,考虑现实成本,一般为铜铝铁,价格也是从高到低,特殊情况也会用到银
金属 | 元/公斤 |
---|---|
银 | 6000 |
铜 | 66 |
铝 | 16 |
铁 | 2.5 |
网线材质主要有六种,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1.1 四铁四铝网线
最低端的选择:这是品质最差的网线类型,由四根铁线和四根铝线混合组成。它的传输质量差,容易出现信号衰减。
1.2 铜包铝网线
性价比之选但寿命有限:在铝或铝钢合金芯表面镀上一层无氧铜。价格便宜,在市场上占有率高。
1.3 铜包铜网线(青铜网线)
隐藏的陷阱:在青铜(二次回炉铜)外面镀一层无氧铜,常被误认为是纯铜线。这类网线实际传输距离比标称短,购买时需警惕。
1.4 高导铝网线(铜包银)
传输远但寿命短:采用进口铝材,表面镀铜,实际是铜铝银合金。抗氧性相对较差,因此其使用寿命相对较短。
1.5 铜包银网线
远距离传输能手:主要材质为高纯度进口铝,镀铜层饱满。同样的,铝容易氧化,寿命比较多。
1.6 无氧铜网线
王者之选:目前最优的网线材质,氧含量≤0.003%,铜纯度>99.95%。严格控制氧含量与杂质,具备卓越导电率与耐蚀性能,传输距离达150米,使用寿命长,是理想选择。
详细请参考:【AI总结】网线材质全解析:四铁四铝、铜包铝、无氧铜……你家用的是哪一种?
2. 分类
网线经过不断演进,从一类到八类,从语音电缆到40Gbps,目前主要常用的有四类:五类、超五类、六类、超六类,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类别 | 标准年代 | 最大带宽 | 理论最大速率 | 核心升级 | 里程碑意义 |
---|---|---|---|---|---|
五类线 (CAT5) | 1995 (TIA/EIA-568-A) | 100 MHz | 100Mbps (100BASE-TX) 1000Mbps (需4对线, 非标) | 绞合密度显著提高(>3绞/英寸),严格规范近端串扰(NEXT)、回波损耗(RL)等参数 | 首个支持百兆以太网的标准,普及度极高 |
超五类线 (CAT5e) | 1999 (TIA/EIA-568-B) | 100 MHz | 1000Mbps (1000BASE-T) | 关键参数(如PSNEXT, ELFEXT)大幅优化,在100MHz带宽下稳定支持千兆(4对线全双工) | 千兆以太网主流介质,性价比之王 |
六类线 (CAT6) | 2002 (TIA/EIA-568-B.2-1) | 250 MHz | 1000Mbps (100米) 10Gbps (55米) | **引入十字骨架(Cross Separator)**物理隔离线对,降低串扰;线规更粗(23AWG vs 24AWG) | 奠定万兆基础,性能显著超越CAT5e |
超六类线 (CAT6a) | 2008 (TIA/EIA-568-B.2-10) | 500 MHz | 10Gbps (100米) | 强制要求全程屏蔽(U/FTP 或 F/UTP),优化外部串扰(Alien Crosstalk)参数 | 首个完整支持百米万兆的双绞线标准 |
详细请参考:【AI总结】网线技术演进史:从语音电缆到40Gbps的蜕变之路
3. 内部结构
剥开一根网线,会发现里面藏着八根颜色各异的细线,它们像一群训练有素的“搬运工”,各司其职地传递数据。但为什么是八根?每根线究竟承担什么任务?
3.1 颜色
网线内部八根线按国际标准分为四对双绞线,每对颜色固定:
- 第1对:白橙(白底橙条纹) + 橙
- 第2对:白绿(白底绿条纹) + 绿
- 第3对:白蓝(白底蓝条纹) + 蓝
- 第4对:白棕(白底棕条纹) + 棕
3.2 双绞线
为什么双绞?每对线像"麻花"一样缠绕,这不仅是简单的扭结——当电流通过导线时,双绞结构能利用电磁感应原理,让两根线产生的干扰信号相互抵消(类似噪声消除耳机原理)。缠绕密度越高(如Cat6线比Cat5e绞得更密),抗干扰能力越强。
- 抑制电磁干扰(EMI):通过双线绞合结构抵消外部电磁场的干扰。实验数据显示,绞合密度每增加10%(如从1绞/厘米提升至1.1绞/厘米),抗干扰能力可提高15%-20%(参考IEEE 802.3标准)。
- 减少信号串扰:相邻线对的差异化绞距(如Cat6线缆绞距为1.5-2.0mm)可降低近端串扰(NEXT),提升数据传输稳定性。
- 成本与兼容性平衡:相比光纤,双绞线成本低(Cat5e均价约0.5元/米)、兼容性强,适用于90%以上的短距离局域网部署。
双绞线是由一对相互绝缘的金属导线绞合而成。采用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抵御一部分来自外界的电磁波干扰,也可以降低多对绞线之间的相互干扰。把两根绝缘的导线互相绞在一起,干扰信号作用在这两根相互绞缠在一起的导线上是一致的(这个干扰信号叫做共模信号),在接收信号的差分电路中可以将共模信号消除,从而提取出有用信号(差模信号)。
3.3 顺序
568B(常用)
- 白橙→1,橙→2,白绿→3,蓝→4,蓝白→5,绿→6,白棕→7,棕→8
568A
- 白绿→1,绿→2,白橙→3,蓝→4,蓝白→5,橙→6,白棕→7,棕→8
关键规则
- 1/2、3/6必须为同一对双绞线:若错配会导致信号串扰,在50米以上距离可能出现网络时断时续。
为什么分A/B标准?
早期电话系统多采用568A标准,而568B将橙色线对(高频信号对)置于更优位置,更适合现代网络设备的数据传输需求。同一工程中需统一标准,否则可能引发兼容性问题。
3.4 分工
- 百兆网络(100Mbps):四根线“打工”,四根线“待命”
- 发送数据(TX+/-):第1对(白橙、橙)
- 接收数据(RX+/-):第2对(白绿、绿)
- 蓝、棕两对:通常闲置,但部分场景可用于电话信号或备用。
家里的WiFi一般在电视底下,有的时候预埋只埋了一根线,以前的路由器又不支持转发电视信号,就可以把网线8根线中闲置的4根线拆出来安一个水晶头,直接连到电视上。
- 千兆网络(1Gbps及以上):八根线“全员上岗”
- 发送数据:第1对(白橙、橙) + 第3对(白蓝、蓝)
- 接收数据:第2对(白绿、绿) + 第4对(白棕、棕)
- 全双工模式:八根线同时双向传输,效率翻倍,支持更高带宽。
4. 差分信号
经过上面的基础知识的介绍,我们终于讲到了网线的数据传输原理,我们知道数据的实际链路层只有0和1,简单设计的话,可以设置一个高电压表示1,低电压表示0,这样就可以实现数据传输了
但是现实中是有很多电磁干扰的,网线这么长的距离,传到接收端已经很难再区分了,为什么隔着几米、甚至几十米的距离,数据还能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稳定传输?答案就藏在网线内部那两两缠绕的线对里,而背后的核心技术叫做差分信号传输。
而这也是使用双绞线的根本原因。
什么是差分信号?
想象一下两个人在嘈杂的菜市场对话。如果一个人大声喊话(单端信号),很容易被周围噪音淹没。但如果两个人约定好:一个人说正数,另一个人同时说对应的负数(比如 +5 和 -5),接收方只计算两人的差值(+5 - (-5) = 10),那么即使环境噪音同时干扰了两人(比如都+3,变成+8和-2),差值(8 - (-2) = 10)依然不变!这就是差分信号的核心理念。
在电路中就是一组双绞线的两根线分别传输正负相等的电压,比如一个+5伏,一个-5伏,假设环境干扰造成+2伏的影响,那么会同时作用在两根电线上,最后接收端接收到的差值仍然是10v
实际中网线上传输的是高频交流电信号,用于表示二进制数据(0和1)。这类信号的工作电压非常低,通常不超过3V,峰值电压一般也不会超过10V。
再找个示例
1)左边的Sender是信号源,在线路上传输信号时,它会使用两条线来传输信号:
- 下边的线路传输原信号。
- 上边的线路传输反转的信号。
2)在传输过程中,出现了噪音Noise,Noise也是一种信号,它会把自己叠加到上下两条线路的信号中,可以看到上下两条线路中的信号都产生了相同的波动。
3)最右边的Receiver是查询信号接收装置,它会计算两个信号中同一时刻的差值,然后使用这个差值来重新组织信号,就能得到信号的原始逻辑状态,也就是高电压或者低电压。
正是这种巧妙的“一正一负,差值说话”的设计哲学,结合精密的物理结构(双绞线)和电子电路,使得看似普通的网线能够在充满电磁“噪音”的现实环境中,高速、可靠地传输我们的数据。
二、POE供电
总算是说到了主题,网线部分最重要的就是关于内部结构和差分信号的介绍,这是实现POE供电的前提。
1. 介绍
- POE的全称是
Power Over Ethernet
,即以太网供电,也就是利用网线同时传输数据和电力,这点很好理解,网线就是一种特殊的电线,专为信号数据设计,只不过现在把本职工作捡起来,当然,不能破环原有的数据传输。
应用的对象当然就是同时需要网络和电力的设备,比如摄像头、监控、WiFi的AP面板等等 - PSE:供电端设备(PSE,Power Sourcing Equipment)
- PD: 受电设备 (Powered Device,缩略为 PD)
2. 供电原理
传输数据只需要判断到差值就可以了,所以电压都很小。需要供电的时候,对监控、摄像头等PD来说几伏就不够了,这时候,PSE(供电设备,如PoE交换机) 通过以太网变压器的中心抽头将48V直流电压注入,为设备提供电力。
上面我们讲过,8根线有两种工作情况,一种是百兆网络,使用4根空闲4根;一种是千兆网络以上,4根都传输数据。
对应的供电方式也有两种:
2.1 模式B:空闲线对供电
- 主要用于10M和100M宽带,使用网线中未用于数据传输的4、5、7、8线对
- 4、5脚连接为正极(+)
- 7、8脚连接为负极(-)
2.2 模式A:两对数据线对供电
- 用于100M以上宽带,使用传输数据的1、2、3、6线对
- 将DC电源加在传输变压器的中点
- 不影响数据信号传输
关键点:IEEE标准禁止同时使用两种供电方式。PSE设备只能选择一种方式供电,但PD设备必须能够同时适应两种情况。
同时传输的原理:
以最常用的IEEE 802.3at标准为例,POE标称电压:48V DC;
给双绞线同时加入一个直流电压 (共模电压),由于直流电压远大于交流电压,最终会形成一个在48V上下波动的直流电;
而一组双绞线的两根线仍然保持着交流信号的电压差,通过差值传递数据 (差分信号)。
2.3 4PPoE:四对数据线供电
最新标准 IEEE 802.3bt(2018年)
支持四对同时供电(4 Pair PoE),可输出高达60~90W功率,仍基于共模电压注入+差分信号隔离原理,只是扩展到了全部四对线。
千兆以太网(1000BASE-T)的唯一选择,因为四对线都用于数据传输
3. 协议
POE技术遵循IEEE 802.3系列标准,目前主要的标准包括:
名称 | 功率 | 支持模式 |
---|---|---|
IEEE 802.3af (POE) | 15.4W | AltA + AltB |
IEEE 802.3at (POE+) | 30W | AltA + AltB |
IEEE 802.3bt (POE++) | 60W 至 90W | AltA + AltB + 4PPoE |
各类网线对 PoE 协议的支持情况可以按 IEEE 标准等级(af/at/bt)归纳如下:
网线类型 | IEEE 802.3af (PoE ≤15.4 W) | IEEE 802.3at (PoE+ ≤30 W) | IEEE 802.3bt (PoE++ ≤90 W) | 备注 |
---|---|---|---|---|
Cat5E | ✔ | ✔ | — | 主流布线,千兆+常规PoE/ PoE+ 无压力 |
Cat6 | ✔ | ✔ | — | 线径更粗、电阻更低,供电余量更大 |
Cat6A UTP/FTP | ✔ | ✔ | — | 抗串扰、温升表现更好,适合高密度布线 |
Cat7 / 7A S/FTP | ✔ | ✔ | ✔ | 全屏蔽、线径≥23 AWG,可稳定跑 PoE++ |
Cat8.2 S/FTP | ✔ | ✔ | ✔ | 支持 25-40 Gbps 数据及 90 W PoE++ |
五类网线比较老旧,本身已经被淘汰,协议标准也未明确支持,最多用于短距离(≤50 m)或低功率(<10 W)场景,基于IEEE 802.3af (PoE ≤15.4 W)协议的设备。
详细请参考:【AI总结】PoE供电技术全景解析:从协议标准到系统设计的深度指南
参考文献
【AI总结】网线材质全解析:四铁四铝、铜包铝、无氧铜……你家用的是哪一种?
【AI总结】网线技术演进史:从语音电缆到40Gbps的蜕变之路
POE原理,千兆POE供电分离方案
【AI总结】PoE供电技术全景解析:从协议标准到系统设计的深度指南
喜欢的点个关注吧><!祝你永无bug~
/*
_ooOoo_
o8888888o
88" . "88
(| -_- |)
O\ = /O
____/`---'\____
.' \\| |// `.
/ \\||| : |||// \
/ _||||| -:- |||||- \
| | \\\ - /// | |
| \_| ''\---/'' | |
\ .-\__ `-` ___/-. /
___`. .' /--.--\ `. . __
."" '< `.___\_<|>_/___.' >'"".
| | : `- \`.;`\ _ /`;.`/ - ` : | |
\ \ `-. \_ __\ /__ _/ .-` / /
======`-.____`-.___\_____/___.-`____.-'======
`=---='
^^^^^^^^^^^^^^^^^^^^^^^^^^^^^^^^^^^^^^^^^^^^^
佛祖保佑 永无BU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