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的一篇文章里,我指出了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并且指出一般的产品是满足自我需求的直接的社会形态,在这篇文章,我将会阐述需求的有关概念。
首先,从本质上来说,物质与精神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尽管这个矛盾在一种情况下显现的比较明显,在另一种情况下显现得比较晦涩。物质就自身反思来说,表现为对精神的排斥,是独立于精神的存在物,凡是表现为物质的地方,都免去主观的任意与妄测。而精神就自身反思来说,也表现为对物质的排斥,凡是具有精神的地方,都能够摆脱物质的僵化与机械性,从而表现为主观的、能动的、灵活的、创造性的运动。但是,物质能够转化为精神,精神是物质的映现,精神也同样能够转化为物质,物质由于人的劳动,能够转化为满足人的主观目的的物质,于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人类世界表现为一个矛盾,矛盾的双方互相排斥,互相转化。物质当前,便有了精神的缺少,便存在精神的需求;精神当前便有了物质的缺乏,便存在物质的需求,而人类要处于物质与精神的矛盾的保持,便表现为人类的需求。
由此可见,需求是人类的精神与人类的物质之间的矛盾的展开,如果矛盾得不到解决,那么发展就停滞不前,相反,如果矛盾得到解决,那么发展就会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级的范畴,因为在旧的矛盾消解之后,新的更高范围的矛盾就会发生,而人的精神是随着人们的认识水平的提高而发展的。
从需求的过程方面来说,需求划分为直接的需求与潜在的需求。直接的需求由人类的存在而产生,是现存的直接性的需求,而潜在的需求由人类的发展而产生,是人类进一步发展的必然性的,是间接存在的需求。任何一种理论,如果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乃至人类的存在或生存及发展的需求,都是空洞而毫无生命力的,进一步,基于这些理论的实践活动也将被历史证明是无效的。
从需求的结构方面来说,即从现实性或直接性来说,需求划分为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从而人类的发展表现为物质与精神的矛盾的展开,而直接的需求也就转化为发展的需求。而人类的物质需求表现为人类的物质的循环运动,而物质是内容的同一,因此这种循环是不自相矛盾的,而人类的精神需求表现为对这些循环的进一步的否定运动。
综上所述,需求是自在的物质与精神的矛盾,而满足人类的自我需求的社会形态即一般的产品则表现为矛盾的展开过程,而直接的一般产品则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