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长三角四地教育部门联合举办“长三角校长论坛”,聚焦“AI时代的学校教育教学”。
小编总结了一下各位校长的发言,看看校长对于人工智能和未来教育的看法吧!
1. AI驱动教育本质变革
- 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AI不仅是工具革新,更推动教育理念迭代。
需培养两类人才:

- AI管理者(基础性工作将被替代,管理者需要驾驭技术)
- 效率优化者(利用AI提升学习/工作效率)目标是通过AI释放师生时间,转向创新性与个性化教育。
2. 未来人才的不可替代性
- 长三角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胡卫:三类职业难以被AI取代:
- 实体操作型(如水电工、木匠)
- 精细化服务型(如老人护理、婴幼儿保育)
- 复杂环境应对型(如船舶机电维修),基础教育阶段需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创新素养。
3. 四地学校实践路径
- 上海卢湾高级中学:构建“人工智能+”课程群与“数智学谷”学习社区,推动知识迁移与能力内化。

- 杭州学军小学:警惕AI依赖(如作文代写),强调教育本质是培养“有情感、会思考的人”。
- 安徽芜湖中江小学:开发AI“成长导航仪”,实现预习诊断、VR情境教学、分层作业推送,释放教师精力。
- 温州南浦实验中学:以“AI种太空南瓜”等项目驱动跨学科学习,培养实践创新能力。

4. 专家框架总结
- 华东师大顾小清教授提出AI教育“四观”:
- 知识观(技术融入课程)
- 学习观(因材施教)
- 教师观(拓展AI工具场景)
- 育人观(以人的发展为核心)
5. 教育的人文底线
- 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强调:
“教师的情感陪伴与精神引领是AI无法替代的,师生互动始终是教育核心。”

📌划重点
- AI定位:技术服务于教育本质,非替代教师。
- 能力重心:培养AI管理能力+不可替代的实践/情感技能。
- 风险预警:需防范学生过度依赖AI导致的思维惰性。
- 终极目标:通过AI实现个性化教育,回归“人的全面发展”。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