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开发经验

先说环境管理。刚开始学Python那会儿,直接在系统环境里pip install,后来项目一多直接乱套。有次给甲方演示,本地跑得好好的代码到现场直接报依赖冲突,场面那叫一个尴尬。现在我的做法是每个项目必用venv隔离,搭配pip-tools固化依赖版本。特别是那个requirements.txt,一定要分开发版和生产版,基础镜像用alpine能省不少事。别嫌麻烦,等你遇到numpy版本不兼容导致整个模型训练崩掉的时候,就明白这步多重要了。

代码风格这块,PEP8是底线但不是圣经。见过有人为了遵守79字符限制把逻辑拆得支离破碎,这就本末倒置了。我的原则是:团队统一大于机械遵守。比如用Black做自动格式化,isort规范导入顺序,再配上pre-commit钩子,这些工具链比单纯强调规范有用得多。特别要说类型提示,从PyCharm到VSCode现在都对Type Hints支持得越来越好,不仅能提前发现参数类型错误,配合mypy还能在CI阶段拦住不少低级bug。

调试技巧方面,print()大法好但真不够用。去年排查一个异步任务卡死的问题,最后靠py-spy生成火焰图才发现是某个第三方库抢占了事件循环。现在我的调试装备库:pdb用于交互调试,logging记录结构化日志,sentry抓生产环境异常,再加上line_profiler和memory_profiler做性能分析。记住,永远要在生产环境留后路——比如在Docker容器里预装pyrasite,关键时刻能救命。

项目结构设计吃过亏。早期项目把所有东西都塞在单个模块里,到后期改个函数都得担心会不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现在坚持用src布局,把业务逻辑拆分成data/,api/,utils/等子包,init.py里精心设计导入关系。测试一定要跟着模块走,tests目录复制主工程结构,这样跑pytest时才能快速定位问题。

性能优化要找准痛点。曾经花两天用Cython重写核心算法,结果用cProfile一分析,瓶颈其实在IO操作。后来学聪明了,先做性能 profiling再动手。GIL也没那么可怕,多进程处理CPU密集型,异步IO处理高并发,实在不行再用multiprocessing.dummy折中。最近发现用__slots__能显著减少内存占用,特别适合需要创建大量实例的场景。

第三方库选择要慎重。有次为了个冷门功能引入某个star数很少的库,结果作者半年不更新,Python3.11直接不兼容。现在选型原则:优先选择API稳定、维护活跃的库,比如requests这种经过时间检验的。对于新出现的库,至少观察3个月再考虑引入生产环境。

部署环节的坑最多。曾经在Dockerfile里偷懒没用.dockerignore,把几十MB的日志文件打进了镜像。现在坚持多阶段构建,用非root用户运行进程,设置合理的健康检查。对于Web服务,还会用gunicorn配gevent worker,nginx做反向代理,supervisor管理进程——这套组合拳经过多个线上项目验证,稳得很。

最后说点虚的:保持学习比死守某个版本更重要。从async/await到结构模式匹配,每个大版本发布都要及时跟进。但别盲目追新,我们有个项目坚持用Python3.8直到3.9的第三个补丁版发布才升级。在激进和保守之间找到平衡,这才是资深开发的修养。

编程终究是门手艺活,别人的经验看得再多,不如自己亲手踩几个坑来得实在。共勉。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