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背景。我们做的是个宣传片项目,视频素材加起来超过50GB,包括原始拍摄文件、剪辑工程和输出成品。团队有五个人,大家各自负责不同片段,经常需要合并修改。最初我们用网盘共享,但问题一大堆:文件覆盖了没提醒,历史版本找不回来,协作时还得靠吼来同步。有一次,一个同事误删了关键特效文件,差点让整个项目重做。这种混乱让我决定把Git引入视频工作流。
Git本身不适合处理大文件,因为它会存储每个版本的完整副本,视频文件动辄几百MB,仓库会爆炸。所以第一步,我们集成了Git LFS(Large File Storage)。这工具能把大文件存在远程服务器上,Git仓库里只留指针,大大节省空间。我们在项目根目录跑了初始化,然后用命令让Git跟踪视频格式。这里有个小坑:记得把文件提交到仓库,否则LFS规则不会生效。
接下来是仓库搭建。我们在内部服务器建了个GitLab仓库,大家克隆下来后,把视频素材按模块分文件夹放好。比如,放原始拍摄,放剪辑工程,放成品。每次修改前,先拉取最新代码(),避免冲突。有一次,我和同事同时改同一个片段的颜色分级,他调亮了对比度,我加了滤镜,结果合并时Git提示冲突。我们用了对比变化,发现冲突的是工程文件(比如Premiere的),不是视频本身。于是我们手动协商,保留了他的亮度调整和我的滤镜效果,再用和提交。这个过程虽然费点时间,但比之前乱覆盖强多了。
视频文件的版本管理靠LFS后,存储压力小了很多。我们设置了一个策略:只跟踪关键版本,比如初稿、客户反馈版和最终版,中间的小修改用分支处理。例如,建了个分支专门调色,合并回主分支时用保留历史。这样,如果想回退到某个配色方案,直接就行。有一次客户临时要加字幕,我们在分支上试了三种字体,最后选了一种合并,没乱主线的进度。
协作中最大的收获是历史追溯。用可以看到每次提交的备注,比如“修复转场卡顿”或“调整音频电平”,配合GitLab的界面,能直接下载任意版本的视频。这比手动命名“video_final_final2.mp4”靠谱多了。另外,我们还用了钩子脚本(hooks),在提交前自动压缩视频缩略图,减少仓库负担。
当然,这套方案不是完美的。Git LFS需要服务器支持,我们自建GitLab吃了不少内存;视频文件大了,拉取和推送慢,有时得用单独处理。还有一次,一个新手同事没装LFS,直接提交了视频,导致仓库膨胀,我们不得不教他用来清理历史。总之,得团队都熟悉Git基本操作,否则上手成本高。
折腾下来,我觉得Git在视频处理中挺有用,尤其适合中小型团队做迭代多的项目。它把混乱的版本控制变成可追溯的流程,省了我们不少调试时间。如果你也在搞视频制作,不妨试试这个组合——用Git管元数据和工程文件,LFS处理大媒体文件。可能开始会觉得别扭,但习惯了就能体会到“一切皆版本”的爽快感。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