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夜市经济作为一种独特的经济形态,正以其蓬勃的生命力和无限的潜力,成为推动城市繁荣的新引擎。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城市的夜市便热闹起来,熙熙攘攘的人群、琳琅满目的商品、香气四溢的美食,构成了一幅充满烟火气的生活画卷。
从经济层面来看,夜市经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城市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商场每天18时至22时的消费额占比超过全天整个营业额的一半;在旅游人均消费的贡献方面,夜间消费是白天消费的3倍 ,2024年我国夜间经济规模突破12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28%,创造就业岗位超3000万个。夜市经济不仅拉长了消费时间带,将白天的8小时经济扩展到全天候,拓宽了消费场景,从单纯购物转向餐饮、娱乐、社交的多元体验,更成为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为城市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许多城市在发展夜市经济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重庆为例,2024年,解放碑中央商务区夜间消费规模居全国商圈之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西部率先突破千亿元,竞争力居全国第四位。在南京,新街口商圈联动夫子庙、老门东、熙南里等地,打造了中国秦淮灯会、新街口跨年灯光秀、熙南里咖啡艺术节等“夜之金陵”品牌项目,充分发挥了南京市夜间经济集聚区的优势。这些城市通过合理规划、精心打造,将夜市经济与城市文化、旅游等产业有机融合,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消费体验。
要成功打造繁荣的夜市经济,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政府的政策支持至关重要。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场地规划、安全保障等多维度政策体系,为夜间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在税收优惠方面,针对夜间经营的餐饮、零售等行业推出阶段性减免政策,对夜间营业额占比超标的小微企业实施增值税与所得税减免,直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激发商家延长营业时间的积极性,丰富夜间消费供给。在场地规划层面,打造特色夜市街区、夜间文化创意园区等聚集区优化空间布局,鼓励利用旧厂房、仓库等闲置资源改造为夜间经营场所,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拓展发展空间。在安全保障体系上,涵盖治安食品与交通三大领域,在重点区域增加巡逻警力,设置治安岗亭强化应急响应能力,通过定期抽检食材与加工环节保障食品安全,优化夜间公交班次延长地铁运营时间,消除消费者出行顾虑。
从市场主体角度出发,商家也需要不断创新经营模式。在业态融合方面,应打破“夜市即小吃摊”的单一模式,推动“夜食、夜购、夜游、夜娱、夜宿”全业态融合。例如,一些夜市引入“剧本杀”“电子竞技”“国风音乐节”等年轻化业态,使夜经济从“填饱胃”升级为“满足心”。在品牌打造上,注重培育特色品牌,像小彭水果在富桥夜市开连锁店,益阳本地出名的烧烤店、龙虾店在夜市开分店等,提升夜市吸引力。还可以从消费者需求出发,摒弃“我有什么卖什么”的观念,向“消费者需要什么我就做什么”转变,合理搭配品类,多维度延展消费品类。
文化是夜市经济的灵魂所在,将文化IP与夜经济结合,能形成“流量”变“留量”的良性循环。一方面,可以依托本土资源,如举办“政校文化节”,推出非遗打铁花、国潮巡游等活动,吸引周边游客;另一方面,借力明星效应,通过演唱会带动“粉丝经济”,拉动酒店入住率和土特产销量。此外,还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力量,通过线上宣传、直播带货等方式扩大夜市影响力。
在发展夜市经济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可能出现的问题,如环境污染、噪音扰民、交通拥堵等。这就需要政府、商家和市民共同努力,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加强对夜市的规范管理,引导商家文明经营,倡导市民文明消费,实现夜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夜市经济不仅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展现着城市的独特魅力,承载着市民的生活记忆。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我们应充分挖掘夜市经济的潜力,让夜市经济这颗城市发展的明珠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城市的繁荣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