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W

点对点协议ppp

一般都是ISP连接因特网(因为已经申请到了一批IP地址),而用户该怎么连接呢?

当然是通过ISP连接接入因特网,用户计算机只有通过isp分配不到合法的IP地址之后才能成为因特网上的主机

用户与ISP通信时常用的数据链路层协议就是ppp。

经过改良之后, ppp协议可以通过以太网宽带接入技术,以以太网接口的形式给用户提供接入服务。

 

 这种协议为点对点的链路传输各种协议数据报提供了标准。

 

 

 最初打算给这些东西预留,然后以后再定义现在烂尾了,这两个字段没有带PPP信息。

 这又和之前的差不多了,通过填充法判断是不是尾部

 

 这个PPP讲的有点抽象,我不懂的地方在于他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忽然变成帧封装了?还有它的数据链路点对点为什么广泛使用?到底有什么优点?

 

这个就是我之前疑惑的东西了

当使用总线型共享信道构成一个局域网时,如果有两个或多个站点在同时刻发送数据,那么信号就会在共享媒体上产生碰撞。

 主要好奇为什么会碰撞,同线数据叠加吗?

 

 好吧,这一章我懂了。

静态划分信道。

复用

 

将传输媒体资源划分成多个子信道,并且划分隔离平台,避免干扰。

 这个是将时间划分为一个个的时隙,在不同的时间占用同样的宽度。

 这个就是分多个光线分距离,然后传输。

 

 

 

码分复用可以简单理解成:让多个用户在同一个信道里“同时说话”,但彼此用不同的“暗号”,只有对应暗号的接收方才能听懂自己的信息。

 

举个生活里的例子:

 

想象一个房间里有好几组人,每组人都约定了自己的“暗号语言”——

 

- 甲组用“123123”作为暗号,说“1”就重复“123123”,说“0”就倒过来说“321321”;

- 乙组用“456456”作为暗号,说“1”就重复“456456”,说“0”就倒过来说“654654”。

 

所有人同时说话时,房间里的声音是混在一起的,但甲组只“识别”自己的“123123”暗号,就能从混合声音里取出自己的信息,乙组同理,互不干扰。

 

对应到技术里:

 

- “暗号” = 给每个用户分配的唯一码片序列;

- “说1/0” = 发1就用原码片,发0就用码片的反码;

- “识别暗号” = 接收方用自己的码片去“匹配”混合信号,就能取出自己的比特。

 

这样多个用户就能共享同一信道,不用像时分复用那样“排队说话”,也不用像频分复用那样“分不同频道”,靠“码”就能区分彼此的信号。

 

要不要我帮你整理一个码分复用的“两人对话”小例子,让你直接看到两个用户怎么同时发信号、接收方怎么解码?

 

码分复用可以简单理解成:让多个用户在同一个信道里“同时说话”,但彼此用不同的“暗号”,只有对应暗号的接收方才能听懂自己的信息。

 

举个生活里的例子:

 

想象一个房间里有好几组人,每组人都约定了自己的“暗号语言”——

 

- 甲组用“123123”作为暗号,说“1”就重复“123123”,说“0”就倒过来说“321321”;

- 乙组用“456456”作为暗号,说“1”就重复“456456”,说“0”就倒过来说“654654”。

 

所有人同时说话时,房间里的声音是混在一起的,但甲组只“识别”自己的“123123”暗号,就能从混合声音里取出自己的信息,乙组同理,互不干扰。

 

对应到技术里:

 

- “暗号” = 给每个用户分配的唯一码片序列;

- “说1/0” = 发1就用原码片,发0就用码片的反码;

- “识别暗号” = 接收方用自己的码片去“匹配”混合信号,就能取出自己的比特。

 

这样多个用户就能共享同一信道,不用像时分复用那样“排队说话”,也不用像频分复用那样“分不同频道”,靠“码”就能区分彼此的信号。

 

要不要我帮你整理一个码分复用的“两人对话”小例子,让你直接看到两个用户怎么同时发信号、接收方怎么解码?

你对频分复用和时分复用的理解基本是对的,抓准了它们“分资源”的核心:

 

- 频分复用是“分频率”,把一条信道拆成多个不同频率的子信道,让多个用户同时用;

- 时分复用是“分时间”,把时间切成间隔,不同用户在不同时间间隔里用同一信道,相当于“排队用资源”。

 

但对码分复用的理解不太准确——它不是“结合前两者”,而是完全不同的思路:大家既不用分频率,也不用分时间,是“同一时间、同一频率里,靠各自唯一的‘码片暗号’来区分自己的信号”,和前两者的“切分资源”逻辑不一样~

这儿还是看书吧。

 动态接入控制。

 这些东西是防止网络碰撞的。

 

也就是进行监听,看看信道的情况,如果信道不忙就发

 但这就有一个问题,我看的是同时监测同时发的话,就会碰撞,然后监听之后发现碰撞立刻退避一段时间再发送,双方皆如此。

 

 最小帧长

主机a给主机d发很短的帧,边发送边检测碰撞,发送完毕之后就不再检测,但不检测我自己就不知道我收到了没。

 最大帧

 

不完全是“直到帧离开主机之后”,更准确的是:碰撞检测会持续到“帧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成之前”,这和以太网的“最小帧长”要求直接相关:

 

准确的时间范围

 

1. 发送前检测:先检测信道空闲(且满足96比特时间要求),再开始发送。

2. 发送中持续检测:从发送第一个比特开始,持续监听信道,直到帧的所有比特发送完成前——如果在发送过程中检测到碰撞,会立即停止;如果直到发送完成都没碰撞,就说明这次发送成功了。

 

为什么不是“帧离开主机之后”

 

因为“帧离开主机”只代表主机完成了发送,但信号在信道上传输还需要时间;而碰撞检测的核心是在主机发送过程中就能发现冲突,如果等帧离开主机再检测,就无法及时停止发送、避免资源浪费了。

 

(这也是以太网要求“最小帧长为64字节”的原因:确保即使是最远的设备之间发生碰撞,发送方也能在发送完帧之前检测到冲突。)

也就是先检测,然后再发送中检测,直到帧最后一个比特离开主机之后,就不再检测。

CS m a/cd信道利用率。

 

 

 

 

 关系式有点不会,先过了之后再说。

前面是有线,这里是无线

 

 无线局域网中也可以用CSMA,但不能使用碰撞检测。

 

 这个信号覆盖范围是a看不见c,但是会发生碰撞,这就是隐蔽站。

后面的不如书上说的好。

 不过他的PPT我大概理解了。

 也就是高优先发送,低的在高的发送时就不能发送了。

这一段说人话就是如果信道空闲就传输数据,然后收到确认帧才可以发新的数据,不然一直重传,不过他要等待一段时间才能发送(DIFS)

 防止多个站点同时发送数据产生碰撞,如果发送数据之前检测到信道处于忙状态的时候,就得使用退避算法。

 

 这大概就是这个机制的运行方式。

 

这大概是另一个避免碰撞的机制。

 发送接收s i fs是帧间间隔。

 这个是利用b来避免信道冲突,A发送给b之后b就广播给要发什么东西。

 

 静态不会发生冲突,动态就有可能。

 

 

 

评论
成就一亿技术人!
拼手气红包6.0元
还能输入1000个字符
 
红包 添加红包
表情包 插入表情
 条评论被折叠 查看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