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如下:
- 诞生与初步探索(20世纪40-50年代):1943年,麦卡洛克和皮茨提出神经元的数学模型。1950年,图灵提出图灵测试,预言具有真正智能机器的可能性;克劳德·香农提出计算机博弈。1951年,马文·明斯基等建造第一台神经网络机。1956年,达特茅斯学院研讨会正式确立“人工智能”术语,标志学科诞生。
- 黄金年代(20世纪50-70年代初):1957年,弗兰克·罗森布拉特模拟实现“感知机”神经网络模型。1959年,第一代机器人出现。1965年,兴起研究“有感觉”的机器人。1966年,ELIZA程序使计算机能与人进行一定自然语言对话。1968年,世界第一台智能机器人Shakey诞生。
- 低谷期(20世纪70-80年代初):因计算机内存和处理速度有限,难以解决实际问题,对人工智能的资助减少,研究进展缓慢。
- 缓慢复兴与发展(20世纪80-90年代):80年代,专家系统被广泛应用,日本积极投资AI。1982年,“Hopfield网络”被证明可学习和处理信息。1983年,玻尔兹曼机被发明。1984年,启动Cyc项目。1989年,卡耐基梅隆大学创建第一个使用神经网络的自主车辆。
- 稳步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21世纪初):计算力和数据量提升,人工智能技术优化,IBM深蓝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
- 高速发展与广泛应用(21世纪初至今):深度学习算法广泛应用,AlphaGo战胜围棋世界冠军李世石,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领域取得显著进步,AI产品如IBM Watson、苹果Siri、亚马逊Echo等涌现。
人工智能带来的社会进步体现在多个方面:
- 经济发展:能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产业技术革新和结构优化升级,如制造业引入AI提升自动化和智能化制造能力;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核心驱动力,带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在诸多领域应用可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社会整体经济效益;催生出新的业态和就业岗位,推动人才结构优化和社会整体技能水平提升。
- 医疗健康:可实现智能辅助诊断与影像分析,快速准确检测和诊断疾病;能基于患者数据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智能医疗设备可实时监测生理指标,便于医生远程查看分析;机器人辅助手术能提高手术精确度和稳定性。
- 教育教学:有助于提升智能化管理体系,推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升级;建设全覆盖教育资源体系,发挥在线教育优势,促进资源公平分配;助力教育全流程提质增量,为教师提供培训,帮助学生个性化学习;能完善教育评估制度,使评价更科学。
- 交通运输:可以优化交通流量,通过智能交通系统实时监测和分析交通数据,调整信号灯时长等,减少拥堵;提升交通安全,如自动驾驶技术能降低人为失误导致的交通事故;实现智能物流配送,优化物流路径规划和货物调度,提高配送效率和准确性。
- 环境保护:可用于环境监测,通过传感器和数据分析实时监测空气质量、水质等,及时发现环境污染问题;助力资源管理,优化能源分配和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还可对水资源等进行合理规划和管理;帮助应对气候变化,通过模拟和预测气候变化趋势,为制定应对策略提供支持。
- 公共安全:能加强安防监控,通过图像识别和数据分析技术,实时监测公共场所,发现异常行为和安全隐患;协助犯罪侦查,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对犯罪线索进行分析和挖掘,提高破案效率;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在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中,进行灾害预测、救援资源调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