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类型模板参数
1.1模板参数分类类型形参与非类型形参
类型形参:出现在模板参数列表中,跟在
class
或者
typename
之类的参数类型名称。
非类型形参:用一个常量作为类
(
函数
)
模板的一个参数,在类
(
函数
)
模板中可将该参数当成常
量来使用
。


2.模板的特化
2.1理解
对于某些特定类型,默认的模板实现可能效率不高,通过模板特化可以提供更高效的实现(可以理解为编译器在多种选择中喜欢最合适的,会优先使用最合适的)
对于自定义的类类型,如果没有重载某些运算符,而模板中使用了这些运算符,就会出现编译错误。通过模板特化,可以针对这些不兼容的类型提供专门的实现,来处理这些特殊情况。
p1
指向的
d1
小于
p2
指向的
d2
对象,但是
Less
内部并没有比较
p1
和
p2
指向的对象内容,而比较的是p1
和
p2
指针的地址,这就无法达到预期而错误。
so需要对模板进行特化。即:在原模板类的基础上,针对特殊类型所进行特殊化的实现方
式
。模板特化中分为
函数模板特化
与
类模板特化
。
2.2函数模板特化
函数模板的特化步骤:
1. 必须要先有一个基础的函数模板
2. 关键字template后面接一对空的尖括号<>
3. 函数名后跟一对尖括号,尖括号中指定需要特化的类型
4. 函数形参表: 必须要和模板函数的基础参数类型完全相同
2.3类模板特化
2.3.1全特化/偏特化
全特化:将模板参数列表中所有的参数都确定化。

3.模板分离编译
3.1分离编译:
一个程序(项目)由若干个源文件共同实现,而每个源文件单独编译生成目标文件,最后将所有
目标文件链接起来形成单一的可执行文件的过程称为分离编译模式。
在链接之前一直都是单线进行,最主要原因:高效。
3.2解决方法
1.
将声明和定义放到一个文件
"xxx.hpp"
里面或者
xxx.h
2.
模板定义的位置显式实例化
。这种方法不实用,不推荐使用。
4.总结
【优点】
1.
模板复用了代码,节省资源,更快的迭代开发,
C++
的标准模板库
(STL)
因此而产生
2.
增强了代码的灵活性
【缺陷】
1.
模板会导致代码膨胀问题,也会导致编译时间变长
2.
出现模板编译错误时,错误信息非常凌乱,不易定位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