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备份与恢复数据库
内容提要:
- 理解备份与恢复的概念
- 了解SQL Server的备份与恢复机制
- 了解Oracle的备份与恢复机制
12.1 备份与恢复的概念
- 备份数据库:
- 数据备份的原因:防止数据丢失 ; 是数据转移的一种方式
- 恢复数据库:
- 恢复数据库指数据库系统出现故障时,利用备份副本将数据库恢复到某个正确、一致的状态的过程。
- 两种类型:
- 介质故障恢复
- 非介质故障恢复
12.2 SQL Server的备份与恢复机制
- 恢复模式:
- 恢复模式是一个数据库属性,它用于控制数据库备份和还原操作的基本行为。
- 恢复模式决定备份类型和还原方案。备份类型决定数据库备份的内容。
- 三种恢复模式:
- 简单恢复模式
- 简略的记录大多数事务,不备份事务日志
- 完整恢复模式
- 此模式完整地记录了所有的事务,并保留所有的事务日志记录,直到将它们备份
- 大容量日志恢复模式
- 简略的记录大多数大容量操作,完整地记录其他事务
- 简单恢复模式
- 备份内容及时间:
- 备份内容:
- 用户数据库
- 系统数据库
- 备份时间:
- 系统数据库:修改之后进行备份
- 用户数据库:周期性备份
- 进行下列操作后,立刻进行备份:
- 创建数据库之后,或批量加载数据之后
- 创建索引之后。
- 执行清理事务日志的操作之后。
- 执行大容量数据操作之后。
- 备份内容:
- SQL Sever的备份机制
- 备份设备
- SQL Server将备份数据库的场所称为备份设备,支持将数据库备份到磁带或磁盘上。
- 备份设备类型:
- 永久备份设备:在备份之前需要先建立
- 临时备份设备:不需要预先建立
- 备份设备
|
- 备份类型:
- 数据库备份
- 完整数据库备份(完全转储):备份整个数据库
- 差异数据库备份 :备份从上次完整备份之后数据的改变
- 文件备份
- 文件备份 :可以仅还原已损坏的文件
- 差异文件备份 :差异文件备份只捕获自上一次文件备份以来更改的数据。
- 事务日志备份 :备份从上次日志备份之后的日志记录,备份完成后要截断日志
- 数据库备份
- 常用备份策略:
- 完整备份
- 适用情况:适合于数据库数据不是很大,而且数据更改不是很频繁的情况。
- 完整备份 + 日志备份
- 如果不允许丢失太多的数据,而且又不希望经常地进行完全备份,则可以在完全备份中间加一些日志备份
- 完整备份 + 差异备份 + 日志备份
- 这种策略的好处是备份和恢复的速度都比较快,而且当系统出现故障时,丢失的数据也比较少。
- 完整备份
- 实现备份:
备份数据库语句的基本语法格式: BACKUP DATABASE database_name To <backup_device> |
备份日志的backup语句的基本语法格式: BACKUP LOG database_name To <backup_device> |
- SQL Sever的恢复机制
- 还原的顺序:
- 恢复最近的完全备份;
- 恢复最近的差异备份(如有);
- 恢复自差异备份之后的所有日志备份
- 还原的顺序:
(按备份的先后顺序)
4. 恢复数据库。
- 实现还原:
从完整数据库备份还原数据库的RESTORE 语句的简单语法格式: RESTORE DATABASE database_name From <backup_device> WITH ············ |
12.3 Oracle 的备份与恢复机制
- 逻辑备份:
- 指通过工具将数据库中的数据转换成专用或通用格式的文件,保存在文件系统中。
- 物理备份与恢复:
- 物理备份:指对数据物理文件所实施的备份。
- 恢复数据库:【两个过程↓】
- Restore:从备份数据中找到完整备份文件,恢复完整文件的过程。
- Recover: 将日志和增量备份的改变应用到数据文件,使数据文件恢复到指定时间点上的过程。
其余章节进我主页进行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