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赋能
大家好,我是 Dr. Xie,欢迎来到 MD赋能,我们的核心专栏《用 R 探索医药数据科学》已累计撰写超过 150 万字,内容持续更新中。随着 R 技术的发展,我们也会同步修订已有章节,力求保持内容的前沿性与实用性。欢迎大家持续关注与订阅,一起用 R 语言探索医药数据的无限可能!
展开
专栏收录文章
- 默认排序
- 最新发布
- 最早发布
- 最多阅读
- 最少阅读
-
《人工智能大模型与智能体的应用》章节目录(持续更新)
在数字化席卷全球的今天,人工智能早已走出科幻,深度融入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从唤醒智能音箱到获取个性化推荐,从提升工作效率到改变各行各业的运行方式,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为现代生活的“必需品”。它不是取代人类,而是赋能个体,让每个人都能拥有前所未有的创造力与效率。更重要的是,如今学习和使用AI的门槛比想象中低得多,不再是程序员的专属,而是每个普通人都可以掌握的基本技能。原创 2025-05-25 10:02:50 · 411 阅读 · 0 评论 -
2篇3章1节:搭建本地AI知识库,Obsidian + DripSick
本文将详细教你如何用强大的开源笔记软件 Obsidian 搭配 DripSick(由 Olama 提供本地模型部署)和相关插件,搭建一个高效、私密、智能的本地知识库系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私人AI助手”。原创 2025-06-11 14:48:40 · 650 阅读 · 0 评论 -
2篇2章1节:国内外免费的AIGC 绘图工具,十六种绘图风格介绍
随着AIGC绘图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免费工具成为创作者的重要资源。从字节跳动的“豆包”到百度的“文心一言”,再到国外的OpenArt和Magic Studio等平台,每一款工具都提供了独特的功能和风格,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无论是轻松的漫画风格,还是精细的现实主义图像,AIGC绘图工具为艺术创作打开了新的大门。原创 2025-07-18 21:58:36 · 672 阅读 · 1 评论 -
2篇1章5节:豆包悬浮球的功能解读,语音、共享与实时字幕,重新定义智能协作
本文聚焦豆包悬浮球的五大核心功能:语音通话(基础与共享屏幕模式)、共享屏幕与应用、智能会议记录、截图提问、实时双语字幕。文章解析了它们如何解决“操作繁琐、记录低效、跨语种沟通受限”等现实痛点,并揭示了豆包在交互形态上的突破。原创 2025-08-17 12:11:49 · 281 阅读 · 0 评论 -
2篇1章4节:豆包模型是否真的需要提示词工程?
本文探讨了提示词在不同应用场景中的角色变化:在日常使用中,豆包模型降低了用户对精确提示词的依赖,使交流更自然;在专业领域,提示词成为驱动 AI 深度分析的“战略资产”,影响成果质量与效率;在研究场景,提示词更被视为研究对象与实验变量,推动提示工程走向学术化与系统化。同时,文章指出提示词未来将走向融合化与自动化,跨越文本边界,整合多模态信息,成为连接人类思维与人工智能的关键桥梁。原创 2025-07-31 07:46:38 · 614 阅读 · 0 评论 -
2篇1章3节:豆包模型的深入思考与深度研究
豆包 AI 在 2025 年推出了“深入思考”和“深度研究”两项核心功能,分别专注于逻辑推理和信息整合。“深入思考”基于思维链(Chain of Thought)和混合专家(MoE)架构,适合应对逻辑性强的问题;“深度研究”整合知识图谱和多源数据,能生成完整的研究报告,适合处理信息量庞大、需求复杂的任务。两者相辅相成,帮助用户在不同场景下高效获取答案或分析结果,正在重塑 AI 助手的使用方式。原创 2025-07-30 12:00:41 · 2737 阅读 · 0 评论 -
2篇1章2节:豆包模型里的人工智能音乐生成,和人工智能创作流行音乐常用的6个标签,与参见的10个音乐风格解读
人工智能音乐生成技术不仅是技术的一项突破,更是音乐创作方式的变革:任何人都可以在无需专业技巧的前提下,以文字为灵感生成音乐、编辑歌词和旋律、克隆音色并立即分享。原创 2025-07-25 12:14:14 · 336 阅读 · 0 评论 -
2篇1章1节:字节跳动打造的国产AI助手,豆包
豆包的迅速崛起,不仅是字节跳动在AI领域技术与生态协同能力的集中体现,更折射出国内大模型正逐步从“技术试验”走向“场景赋能”的成熟路径。在竞争激烈的全球AI赛道中,豆包凭借其多模态能力、低成本部署、丰富产品形态及广泛生态协同,成为国产AI产品国际化潜力的代表。当然,隐私保护、合规使用、海外政策壁垒等问题仍是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挑战。原创 2025-07-22 18:18:30 · 857 阅读 · 0 评论 -
1篇3章8节:人工智能智能体的九大功能
在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突破与产业生态的持续完善,人工智能智能体开发平台必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原创 2025-03-18 14:15:21 · 590 阅读 · 0 评论 -
1篇3章7节:人工智能智能体的开发平台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商业模式的成熟,智能体必将成为推动数字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开启全新的智能时代。原创 2025-03-18 13:36:59 · 567 阅读 · 0 评论 -
1篇3章6节:人工智能智能体的三大流程和四大能力
人工智能智能体通过感知、规划与行动这一闭环流程,再辅以内部规划、记忆、使用工具和行动四大能力的深度协同,实现了从信息采集、策略生成到实际任务执行的全链路智能化。原创 2025-03-17 19:37:29 · 395 阅读 · 0 评论 -
1篇3章5节:人工智能的智能体应用是高层次的人工智能使用方式
复杂任务通常伴随着多步操作和大量数据交互,传统软件在面对这种场景时容易出现响应延迟或错误累积的问题。大模型Agent的优势在于其高效的并行计算能力和深度学习框架支持,能够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大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从而实现快速响应。此外,通过不断的模型训练和优化,Agent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精准度,即使面对用户的模糊描述或多义性问题,也能够进行合理推断和有效反馈。原创 2025-03-17 18:58:40 · 385 阅读 · 0 评论 -
1篇3章4节:带有迁移学习和元学习的智能体阶段和基于大模型的智能体阶段
在不久的将来,随着AI技术的持续发展,智能体将进一步实现商业化落地,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无代码开发平台的普及,使得企业和个人能够更快速地开发和部署AI应用,满足各种业务需求。原创 2025-03-11 11:53:55 · 498 阅读 · 0 评论 -
1篇3章3节:反应式智能体阶段和基于强化学习的智能体阶段
第二阶段逐渐兴起,即反应式智能体阶段。这类智能体摒弃复杂的符号推理,而是通过直接的感知-行动循环来实现快速响应。第三阶段则是基于强化学习的智能体阶段。随着计算能力和数据规模的提升,研究者开始尝试让智能体通过与环境的持续试错交互,自主学习决策策略。原创 2025-03-11 11:22:53 · 718 阅读 · 0 评论 -
1篇3章2节:Agent发展的符号Agent(Symbolic Agent)阶段
文章回顾了Agent从早期符号化模型发展到现代基于大模型的智能体的历史脉络,探讨了符号Agent阶段在逻辑推理和知识表达方面的优势与局限,以及这一技术如何为后续数据驱动和多模态学习方法奠定基础。原创 2025-03-10 19:42:51 · 748 阅读 · 0 评论 -
1篇3章1节:从传统软件到大模型应用的Agent
在网站的搜索功能中,用户输入的文本被程序按照固定规则解析,就像在一个图书销售网站上,用户输入 “科幻小说”,程序会依据设定的分词规则,把这个短语拆分成 “科幻” 和 “小说” 两个关键词,随后系统会根据匹配算法和权重排序,将包含这两个关键词且相关性高、销量好、评分高(这些因素构成权重)的图书相关内容呈现给用户。与传统的软件系统依赖固定的规则和程序逻辑不同,大模型在设计之初就注重广泛的数据学习,其训练过程中涵盖了文本、表格、图片、音频、视频等多模态数据,这使得它们能够应对各种类型的输入。原创 2025-03-09 19:49:58 · 591 阅读 · 0 评论 -
1篇2章7节:ReAct 提示词技术与提示工程三大方法的协同进化
本文聚焦提示工程中的 ReAct(Reason & Act) 技术,解析其“先推理、后行动、再反馈”的闭环机制,以及与 Step-back 和 Tree of Thoughts(ToT) 的关系与差异。文章通过代码示例与应用场景,展示了 ReAct 如何通过工具调用、信息检索和动态规划解决 LLM “知识过时”与“缺乏执行力”的问题,并进一步总结三大方法在 创意生成、复杂推理与任务执行 中的优势互补,为 AI Agent 与自主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性参考。原创 2025-08-02 17:01:58 · 407 阅读 · 0 评论 -
1篇2章6节:Step-back 提示技术与思维树提示技术
本文深入探讨了 Step-back 提示技术 与 思维树(Tree of Thoughts, ToT)方法。Step-back 技术通过“先抽象、再具体”的两步设计,让模型先提炼领域原则,再生成具体内容,显著提升了输出的精准度、知识复用性和逻辑一致性。ToT 方法则将单一推理链升级为“树状结构”,在多路径探索中进行筛选和修剪,降低推理错误率,并支持创意组合与复杂任务的适配。两者结合,为创意生成、知识讲解、决策支持等场景提供了更强的智能驱动力,并预示着提示工程正迈向更加系统化、专业化的未来。原创 2025-08-02 11:53:03 · 311 阅读 · 0 评论 -
1篇2章5节:提示工程三支柱,系统提示、上下文提示与角色提示
本文围绕提示工程的三大核心方法——系统提示、角色提示与上下文提示展开论述。系统提示负责定义任务目标与输出格式,并承担安全与伦理约束;角色提示通过身份设定与语气风格塑造,让 AI 输出更具针对性与亲和力;上下文提示提供即时背景信息,保证回答与具体场景相符。三者虽各有侧重,但在实际应用中相互融合,共同形成一个“1+1+1>3”的提示体系,显著提升大语言模型的输出质量与交互体验,为 AI 的创新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原创 2025-08-01 14:38:30 · 622 阅读 · 0 评论 -
1篇2章4节:提示技术的深度解析,零样本、单样本、少样本和新对话
本文系统阐述了提示技术(Prompting)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分析了零样本提示、单样本提示与少样本提示三种方法的特点与适用场景。文章指出,提示的清晰度与结构化程度直接决定了大语言模型的输出质量:零样本提示适合简单任务,单样本能通过示例迅速矫正模型理解,少样本则通过多维度案例构建任务框架,从而处理复杂情境。随着 AI 技术不断演进,提示技术将成为推动智能交互与应用落地的关键能力。原创 2025-08-01 10:58:39 · 448 阅读 · 0 评论 -
1篇2章3节:从参数调节的角度理解到LLM的最佳方案
本文系统解析了 LLM 输出配置的关键要素及其应用价值。输出长度直接影响算力消耗和信息完整度,采样参数(Temperature、Top-K、Top-P)决定了生成内容的随机性与创造力,而不同参数之间的组合关系则需要精细调试,才能得到最佳效果。同时,文章指出了“重复循环 Bug”等潜在风险,并给出避免的方法与思路。通过掌握输出配置,用户可以更高效地利用 LLM,在成本、效率与内容质量之间找到最佳平衡,为提示词工程和 AI 应用奠定基础。原创 2025-08-01 08:46:19 · 437 阅读 · 0 评论 -
1篇2章2节:人人都可以学好提示词工程学
提示词是大语言模型生成内容的基础输入,其设计质量直接影响模型的输出效果。文章从提示词的定义与重要性入手,阐述了提示词工程学的 iterative(迭代)特性,并探讨了选择模型、优化提示词结构、控制输出风格及参数调节等关键环节。原创 2025-07-31 21:57:14 · 427 阅读 · 0 评论 -
1篇2章1节:Transformer 和 AIGC 催生了提示词工程学
近年来,Transformer架构引领了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的革命性变革,彻底改变了机器理解和生成语言的方式。Transformer的核心优势在于其能够同时处理句子中所有单词之间的关系,极大地提升了语言模型的效率和效果。这一架构成为了诸如生成式预训练Transformer(GPT)等高级语言模型的基础,支持了从生成连贯且上下文相关的文本到翻译语言和总结文档的广泛应用。本文将详细探讨Transformer架构的原理、应用及其在NLP领域的影响。原创 2025-03-09 18:45:01 · 851 阅读 · 0 评论 -
1篇1章7节:认识大语言模型的推理过程,从中间步骤到自我进化
大语言模型的“推理能力”并非单纯的人类式智能,而是通过生成中间步骤、优化解码策略及自我提升训练等方法逐步显现。推理的定义为从输入到输出的中间步骤生成,使其可度量和优化。通过思维链提示、自洽性解码及检索增强推理,模型在复杂任务中能够稳定输出正确答案,并在开放问题中展现类人启发式推理能力。本文梳理了大模型推理的发展路径和前沿技术,揭示了其能力涌现的机制,为理解和应用大模型提供了系统视角。原创 2025-08-20 14:13:37 · 499 阅读 · 0 评论 -
1篇1章6节:人工智能的思维链和思维树
oT 是对 CoT 的扩展,适用于需要多路径探索的任务。CoT 更适合逻辑严密、线性推理的任务,如数学推导和语言理解,而 ToT 更适合复杂、非线性、多解的问题,如规划、策略决策和开放性问答。在任务选择上,应根据具体需求权衡计算成本与推理能力,以选择最适合的方法。原创 2025-03-17 20:15:52 · 603 阅读 · 0 评论 -
1篇1章5节:大模型术语解读与从生成到推理的演进
AI for Science(AI4S)作为科学研究的新助力,正在深刻地改变着科学研究的方式和方法。它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为解决复杂的科学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然而,AI4S 的发展也面临着技术、伦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的挑战。只有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完善的政策法规和广泛的社会参与,才能充分发挥 AI4S 的潜力,推动科学研究的持续进步,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原创 2025-03-02 14:59:45 · 564 阅读 · 0 评论 -
1篇1章4节:迈向生成创造世界的GAN和图像生成领域的革命性突破 StyleGAN
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迅猛发展,特别是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GAN)推动了图像生成技术的巨大进步。从早期的基本GAN架构,到渐进式生成对抗网络(Progressive GAN),再到StyleGAN的诞生,AI的创造力正在逐步逼近人类的艺术创作能力。StyleGAN作为GAN技术的重要突破,为图像生成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使得AI能够生成极其逼真的人脸、艺术作品、虚拟角色,甚至推动游戏、影视和广告行业的变革。原创 2025-03-02 10:13:56 · 518 阅读 · 0 评论 -
1篇1章3节:AIGC的发展历程,迈向生成创造世界的关键突破
直到 1965 年,数学家奥・赫・伊瓦赫年科(A.G.Ivakhnenko)和他的同事们提出了首个深度神经网络,他们开发了一种能够自动结构化模型和参数优化的方法,称为数据处理的分组方法(GMDH),并将其应用于神经网络的构建。这一成果为深度学习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随后,2009年,LSTM结合连接时序分类(CTC)取得了在手写体识别上的突破,2012年,AlexNet在ImageNet大规模视觉识别竞赛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推动了深度学习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广泛应用。原创 2025-03-02 09:52:44 · 293 阅读 · 0 评论 -
1篇1章2节:AIGC 的发展历程,感知理解世界的奠基阶段
符号主义 NLP 基于理性主义,源于逻辑学和哲学,对大规模数据依赖低,主要依靠专家总结的语言知识构建规则和知识库来处理自然语言,采用基于规则的处理方式,模型由人工手动搭建,虽在处理简单明确语言现象时能快速得准确结果且可解释性强,但规则构建和维护困难,还易出现冲突;而统计 NLP 基于经验主义,以统计学为基础,高度依赖大规模语料库,将处理任务转化为机器学习问题,运用统计模型和算法从数据中学习语言规律,模型通过数据驱动构建,便于扩展和优化,不过缺乏对语言深层结构和语义的理解,结果可解释性差。原创 2025-03-02 09:26:41 · 523 阅读 · 0 评论 -
1篇1章1节:什么是人工智能和生成式人工智能
学习人工智能和生成式人工智能不仅能帮助我们提高个人的职业竞争力,推动各行业的发展,还能为我们在创意和创新领域提供无限可能。在这个日益智能化的时代,它已经不仅仅是技术工作者的专属领域,它将逐渐成为每个人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必备技能。为了抓住未来的机会,为了更好地应对复杂问题,学习人工智能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是每个人都应该考虑的重要选择。原创 2025-03-01 16:33:21 · 503 阅读 ·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