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进程在内存中的布局

### Linux 进程内存布局解释 #### 虚拟地址空间概述 在Linux系统中,每个进程都有独立的虚拟地址空间。这种设计使得不同进程之间相互隔离,并解决了物理内存限制带来的诸多问题[^3]。 #### 标准内存布局 典型的Linux进程拥有如下几个主要部分组成的内存结构: - **文本区 (Text Segment)** 存储可执行文件本身的内容,即机器指令代码。这部分通常是只读的,防止被意外修改。 - **初始化的数据段 (Initialized Data Segment / .data section)** 包含已初始化全局变量和静态局部变量等数据项,在程序启动前已经赋予特定初始值。 - **未初始化的数据段 (.bss section)** 主要用于存储那些声明但尚未赋初值的全局或静态变量,默认情况下会被清零处理。 - **堆 (Heap Area)** 动态分配给应用程序使用的区域,通过`malloc()`、`calloc()`或者`realloc()`函数来请求额外的空间;其增长方向是从低地址向高地址扩展。 - **栈 (Stack Area)** 自动管理临时对象生命周期的地方,比如函数调用时传递参数及返回地址保存在此处;它按照后进先出原则运作,随着子过程调用而不断生长缩小,通常由编译器自动维护,从高地址往低地址延伸。 - **内存映射区 (Memory Mapping Region or MMAP segment)** 可以用来映射文件或其他资源到进程中的一部分地址区间内,允许直接操作磁盘上的大文件而不必将其全部载入RAM之中,同时也支持匿名映射创建私有的共享内存块供父子进程间通讯使用。 上述各组件共同构成了完整的Linux进程内存模型图景,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显示上看起来像是连续的一整片地址范围,但实际上它们并不一定真正位于相邻的实际硬件位置——这一切都依赖于现代操作系统所提供的虚拟化技术实现逻辑与物理分离的效果[^2]。 ```c // C语言示例展示如何查看当前进程的地图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FILE *fp; char path[1035]; fp = fopen("/proc/self/maps", "r"); if(fp != NULL){ while(fgets(path, sizeof(path)-1, fp)!=NULL) { printf("%s",path); } fclose(fp); }else{ perror("fopen failed:"); } return 0; } ```
评论 6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