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conf 配置

本文深入探讨了 Redis 的内存配置、后台运行、端口绑定、超时时间、日志等级、数据库镜像、压缩备份、客户端连接管理、虚拟内存支持、并发线程控制等关键配置项。详细解释了各参数的作用、使用场景和优化建议,旨在帮助开发者高效利用 Redis 提升应用性能。
当配置中需要配置内存大小时,可以使用 1k, 5GB, 4M 等类似的格式,其转换方式如下(不区分大小写): 1k => 1000 bytes 1kb => 1024 bytes 1m => 1000000 bytes 1mb => 1024*1024 bytesdaemonize no 默认情况下,redis不是在后台运行的,如果需要在后台运行,把该项的值更改为yespidfile /var/run/redis.pid 当redis在后台运行的时候,Redis默认会把pid文件放在/var/run/redis.pid,你可以配置到其他地址。当运行多个redis服务时,需要指定不同的pid文件和端口port 6379 指定redis运行的端口bind 127.0.0.1 指定redis只接收来自于该IP地址的请求,如果不进行设置,那么将处理所有请求,在生产环境中最好设置该项timeout 300 设置客户端连接时的超时时间,单位为秒。当客户端在这段时间内没有发出任何指令,那么关闭该连接loglevel debug log等级分为4级,debug, verbose, notice, 和warning。生产环境下一般开启noticelogfile stdout 配置log文件地址,默认使用标准输出,即打印在命令行终端的窗口上databases 16 设置数据库的个数,可以使用SELECT <dbid>命令来切换数据库。默认使用的数据库是 DB 0save 900 1 设置Redis进行数据库镜像的频率。 # after 900 sec (15 min) if at least 1 key changed # after 300 sec (5 min) if at least 10 keys changed # after 60 sec if at least 10000 keys changed

在给定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倒过来理解:

if(在60秒之内有10000个keys发生变化时){ 进行镜像备份 }else if(在300秒之内有10个keys发生了变化){ 进行镜像备份 }else if(在900秒之内有1个keys发生了变化){ 进行镜像备份 }

所以,按照这里的配置,每隔60秒,redis会检查现在发生了多少变化,是不是应该进行镜像备份了。但是当数据库比较大时,在我的测试中,镜像备份的速度非常慢,并由此导致redis内存暴涨直至crash。

rdbcompression yes 在进行镜像备份时,是否进行压缩dbfilename dump.rdb 镜像备份文件的文件名dir /opt/local/var/db/redis/ 数据库镜像备份的文件放置的路径。这里的路径跟文件名要分开配置是因为redis在进行备份时,先会将当前数据库的状态写入到一个临时文件中,等备份完成 时,再把该该临时文件替换为上面所指定的文件,而这里的临时文件和上面所配置的备份文件都会放在这个指定的路径当中。slaveof <masterip> <masterport> 设置该数据库为其他数据库的从数据库masterauth <master-password> 当主数据库连接需要密码验证时,在这里指定requirepass foobared 设置客户端连接后进行任何其他指定前需要使用的密码。警告:因为redis速度相当快,所以在一台比较好的服务器下,一个外部的用户可以在一秒钟进行150K次的密码尝试,这意味着你需要指定非常非常强大的密码来防止暴力破解。maxclients 128 限制同时连接的客户数量。当连接数超过这个值时,redis将不再接收其他连接请求,客户端尝试连接时将收到error信息。maxmemory <bytes> 设置redis能够使用的最大内存。当内存满了的时候,如果还接收到set命令,redis将先尝试剔除设置过expire信息的key,而不管该key 的过期时间还没有到达。在删除时,将按照过期时间进行删除,最早将要被过期的key将最先被删除。如果带有expire信息的key都删光了,那么将返回 错误。这样,redis将不再接收写请求,只接收get请求。maxmemory的设置比较适合于把redis当作于类似memcached的缓存来使 用。appendonly no 默认情况下,redis会在后台异步的把数据库镜像备份到磁盘,但是该备份是非常耗时的,而且备份也不能很频繁,如果发生诸如拉闸限电、拔插头等状况,那 么将造成比较大范围的数据丢失。所以redis提供了另外一种更加高效的数据库备份及灾难恢复方式。开启append only模式之后,redis会把所接收到的每一次写操作请求都追加到appendonly.aof文件中,当redis重新启动时,会从该文件恢复出之 前的状态。但是这样会造成appendonly.aof文件过大,所以redis还支持了BGREWRITEAOF指令,对appendonly.aof 进行重新整理。所以我认为推荐生产环境下的做法为关闭镜像,开启appendonly.aof,同时可以选择在访问较少的时间每天对 appendonly.aof进行重写一次。appendfsync everysec 设置对appendonly.aof文件进行同步的频率。always表示每次有写操作都进行同步,everysec表示对写操作进行累积,每秒同步一次。这个需要根据实际业务场景进行配置vm-enabled no 是否开启虚拟内存支持。因为redis是一个内存数据库,而且当内存满的时候,无法接收新的写请求,所以在redis 2.0中,提供了虚拟内存的支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redis中,所有的key都会放在内存中,在内存不够时,只会把value值放入交换区。这样保证 了虽然使用虚拟内存,但性能基本不受影响,同时,你需要注意的是你要把vm-max-memory设置到足够来放下你的所有的keyvm-swap-file /tmp/redis.swap 设置虚拟内存的交换文件路径vm-max-memory 0 这里设置开启虚拟内存之后,redis将使用的最大物理内存的大小。默认为0,redis将把他所有的能放到交换文件的都放到交换文件中,以尽量少的使用物理内存。在生产环境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该值,最好不要使用默认的0vm-page-size 32 设置虚拟内存的页大小,如果你的value值比较大,比如说你要在value中放置博客、新闻之类的所有文章内容,就设大一点,如果要放置的都是很小的内容,那就设小一点。vm-pages 134217728 设置交换文件的总的page数量,需要注意的是,page table信息会放在物理内存中,每8个page就会占据RAM中的1个byte。总的虚拟内存大小 = vm-page-size * vm-pagesvm-max-threads 4 设置VM IO同时使用的线程数量。因为在进行内存交换时,对数据有编码和解码的过程,所以尽管IO设备在硬件上本上不能支持很多的并发读写,但是还是如果你所保存的vlaue值比较大,将该值设大一些,还是能够提升性能的glueoutputbuf yes 把小的输出缓存放在一起,以便能够在一个TCP packet中为客户端发送多个响应,具体原理和真实效果我不是很清楚。所以根据注释,你不是很确定的时候就设置成yeshash-max-zipmap-entries 在redis 2.0中引入了hash数据结构。当hash中包含超过指定元素个数并且最大的元素没有超过临界时,hash将以一种特殊的编码方式(大大减少内存使用)来存储,这里可以设置这两个临界值activerehashing yes 开启之后,redis将在每100毫秒时使用1毫秒的CPU时间来对redis的hash表进行重新hash,可以降低内存的使用。当你的使用场景中,有 非常严格的实时性需要,不能够接受Redis时不时的对请求有2毫秒的延迟的话,把这项配置为no。如果没有这么严格的实时性要求,可以设置为yes,以 便能够尽可能快的释放内存
### Redis 配置文件参数说明与设置 Redis配置文件 `redis.conf` 是一个文本文件,用于定义 Redis 服务器的运行时行为。该文件包含多个配置项,涵盖了网络、持久化、安全、日志等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关键参数的说明和设置方式: #### 网络配置 - **bind**:指定 Redis 服务器监听的 IP 地址。默认情况下,Redis 仅绑定 `127.0.0.1`,这意味着它只能接受来自本地的连接。如果需要允许外部访问,可以注释掉此行或指定特定的 IP 地址。 ```conf bind 127.0.0.1 ``` - **protected-mode**:保护模式,默认为 `yes`。如果 `bind` 被注释掉,并且没有设置密码,则 Redis 会拒绝外部连接请求,以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 ```conf protected-mode yes ``` - **port**:指定 Redis 服务器监听的端口号,默认为 `6379`。 ```conf port 6379 ``` #### 持久化配置 - **save**:定义在多长时间内有多少次更新操作后,将数据同步到磁盘上的 RDB 文件。Redis 默认提供了三个条件: - 900 秒(15 分钟)内有 1 个更改 - 300 秒(5 分钟)内有 10 个更改 - 60 秒(1 分钟)内有 10000 个更改 ```conf save 900 1 save 300 10 save 60 10000 ``` - **dbfilename**:设置 RDB 持久化快照文件的名称,默认为 `dump.rdb`。 ```conf dbfilename dump.rdb ``` - **dir**:指定 RDB 快照文件存放的目录,默认为当前目录 `./`。 ```conf dir ./ ``` - **appendonly**:开启 AOF(Append Only File)持久化方式,默认为 `no`。 ```conf appendonly yes ``` - **appendfilename**:设置 AOF 持久化文件的名称,默认为 `appendonly.aof`。 ```conf appendfilename "appendonly.aof" ``` - **appendfsync**:设置 AOF 持久化追加文件的方式,默认为 `everysec`(每秒),也可以设置为 `always`(每次写入都同步)。 ```conf appendfsync everysec ``` #### 安全配置 - **requirepass**:为 Redis 服务器设置密码。默认情况下,此选项被注释掉,表示没有密码。设置密码后,客户端连接时必须使用 `AUTH` 命令进行身份验证。 ```conf requirepass yourpassword ``` #### 日志配置 - **logfile**:指定 Redis 日志文件的名称。默认情况下,日志输出到标准输出(stdout),可以通过此参数指定日志文件路径。 ```conf logfile "access.log" ``` #### 其他配置 - **daemonize**:以守护进程方式启动 Redis。默认为 `no`,即前台运行。如果希望 Redis 在后台运行,可以将其设置为 `yes`。 ```conf daemonize no ``` - **tcp-keepalive**:设置 TCP 保持活动状态的时间,默认为 `300` 秒。此参数用于防止出现远程主机强迫关闭连接的错误。 ```conf tcp-keepalive 60 ``` #### 服务安装与启动 - 在 Windows 环境下,可以通过命令行加载配置文件启动 Redis 服务: ```cmd D:\soft\Redis>redis-server.exe redis.windows.conf ``` - 如果希望将 Redis 安装为 Windows 服务,可以使用以下命令: ```cmd D:\soft\Redis>redis-server --service-install redis.windows.conf --loglevel notice --service-name Redis ``` #### 包含其他配置文件 - Redis 支持通过 `include` 指令包含其他配置文件,类似于 Spring 的配置文件管理。例如,可以将不同的配置部分拆分成多个文件,然后在主配置文件中引用它们。 ```conf include /path/to/other-config.conf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