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春溪,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起春溪,但是总感觉是一个高人起的这个名字。而且春溪是一个翠竹苍翠欲滴的地方,在古人以竹为高风亮节,“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我断定春溪这个地方肯定出过不少的文人骚客,至少也是出过一个很有想法,而且很有影响力的人,就是那个把春溪叫做“春溪”的人。他的才情影响过去的人,影响了现在的人,而且还会影响下一代人。听老人说以前春溪是一个通商的港口,行船可以可以直接到村口,后面逐渐的淤泥,慢慢在淤泥上面种植了比较容易生长的竹子,慢慢就成了一片竹林。当然一片竹林也是从一根竹子慢慢发展出来的。而且我觉得春溪的竹子也是由人栽种才出现,不可能凭空出现那么多的竹子的,所以春溪竹也是由一代春溪人的辛苦劳作才种植出来的。见今思古,还是可以在一定的现今状态看到古人的作为的。小时候总觉得周围的环境都是原生的,像田野,山丘,其实多多少少已经添加了古人的因素。在人世代相传的岁月里面,其生活的地方更多的是人文,而非原生的状态。所以可以通过现实当中的蛛丝马迹,去发现现实背后的故事。这也正是最有趣的事情。人跟人,没办法去跟踪发现,别人也不会跟你说他的故事,但是你可以通过一些社会上约定俗成的事情,去推断出总的过程。就像古人的基本分布都是傍水而生,傍井而生的。不像现在自来水的分布比较广,以前的人要喝水都是要取担水喝的。自来水分布比较广,居住的人分布也就比较广了。像以前要担水就去小溪担一些水来喝,要不然就挖个集体的井,然后去井里面担水喝。人跟人联系就比较紧密一点,你去担水我也去担水,多多稍稍有一些交集,联系就比较多。这就是古人选择傍溪而建村,以溪而取名的最原始的解释。很明显的就是在捷祖公厅前面还是有口井的,但是后面荒废了,最终在铺埕的时候,就不复存在了。以后的小孩子肯定是不会知道有那口井的存在的。但是还是可以写下来,告诉他们一些历史的。一个村发展的历史,基于人类生存,而发展起来的一个庞大的体系,慢慢的强大,文明,慢慢地从农耕时代到现在的信息时代,不可能说哪个时代比较好,都有各个时代好坏的一个过程。信息时代,科技是进步了,人心却更远了。当然人不会说建一个寨继续聚居在一起,也是有很大原因的,主要是慢慢发现了钻井,会用摇井,也就是利用起了地下水的这个过程。使得人跟人的分布逐渐就更远了,慢慢地人们就不住在一个寨子里面了,其实如果每天都是要取提水来洗衣做饭还有打扫的话,那人每天花费在担水的时间还真的是很多。那生产力就很低下了,人一天的时间就只有24小时,如果每天在担水的时间上就花了两三个钟的话,而且担水肯定是占用了白天的时间。生产力自然是很低下。没太多时间去做别的事情,每天都在忙。而且以前都是靠生火才能够做饭的,要一个人在一旁不断的把燃料放进去,也就占用了更多的时间。以前我也有在自家的炉子前面,我很喜欢看着火在炉子里面很灵动的燃烧着。火真的很漂亮,外国人说普罗米修斯盗取了火种到了人间,但是天上的火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所以古人很纠结的两件事情就是火跟水,水要自己去担,浪费一些时间,火要自己慢慢烧出来,也要浪费时间,以前我们烧火的时候都是拿着书一边看一边烧火,当然这个还是不安全,有时候火掉出来,就烧起来了。还是要专心一点好了。当然这些事情以后都不会发生了,基本上现在都没人采用这种生火的方式,都是采用煤气炉。想到一个更加耗时的方式就是要烧水去洗澡,以前的古人要取担水又要烧水,只是为了洗澡就耗了两个钟,真的是现代人没办法想象的,如果在今天这么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这么耗费时间真的要赶不上了。不过也不难想象古人就这样在耗费时间当中过去的,但都归咎于生产力低下的问题。现在就自来水,用煤气,但是现代人的另一个问题出来了,就是要钱,自来水要钱,煤气要钱,方便是方便了,但是赚钱就是另外的一个问题了。在农村里面,就根本上的种地是长不出几个钱的,如果要维持一个比较高水准的生活的话,还是有很大的开销的。农村赚不了那么多钱,就得背井离乡出来外面赚钱。这又导致了空巢的现象。有就到了我们现在的这种状态了,时间就把这种历史问题直接就抛到我们的面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