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小笔记

1、面向对象 OOAOODOOP什么意思

OOA Object-Oriented Analysis(面向对象分析) 

OOD Object Oriented Design(面向对象设计)

OOP 是Object Oriented Programming (面象对象程序设计)

 

2IOCAOP什么意思

     ioc就是控制翻转或是依赖注入(DI)。通俗的讲就是如果在什么地方需要一个对象,你自己不用去通过new 生成你需要的对象,而是通过springbean工厂为你长生这样一个对象。

        aop就是面向切面的编程。比如说你每做一次对数据库操作,都要生成一句日志。如果,你对数据库的操作有很多类,那你每一类中都要写关于日志的方法。但是如果你用aop,那么你可以写一个方法,在这个方法中有关于数据库操作的方法,每一次调用这个方法的时候,就加上生成日志的操作。

 


3JAVA 远程 调用的几种实现方式简析 详细??

 

基本原理 要实现网络机器间的通讯,首先得来看看计算机系统网络通信的基本原理,在底层层面去看,网络通信需要做的就是将流从一台计算机传输到另外一台计算机,基于传输协议和网络 IO 来实现,其中传输协议比较出名的有 httptcp、 udp 等等,httptcpudp 都是在基于Socket 概念上为某类应用场景而扩展出的传输协议,网络IO,主要有bionioaio 三种方式,所有的分布式应用通讯都基于这个原理而实现,只是为了应用的易用,各种语言通常都会提供一些更为贴近应用易用的应用层协议。 应用级协议 远程服务通讯,需要达到的目标是在一台计算机发起请求,另外一台机器在接收到请求后进行相应的处理并将结果返回给请求端,这其中又会有诸如 onewayrequest、同步请求、异步请求等等请求方式,按照网络通信原理,需要实现这个需要做的就是将请求转换成流,通过传输协议传输至远端,远端计算机在接收到请求的流后进行处理,处理完毕后将结果转化为流,并通过传输协议返回给调用端。原理是这样的,但为了应用的方便,业界推出了很多基于此原理之上的应用级的协议,使得大家可以不用去直接操作这么底层的东西,通常应用级的远程通信协议会提供: 1.为了避免直接做流操作这么麻烦,提供一种更加易用或贴合语言的标准传输格式;2.网络通信机制的实现,就是替你完成了将传输格式转化为流,通过某种传输协议传输至远端计算机,远端计算机在接收到流后转化为传输格式,并进行存储或以某种方式通知远端计算机。 所以在学习应用级的远程通信协议时,我们可以带着这几个问题进行学习: 1.传输的标准格式是什么?2.怎么样将请求转化为传输的流?3.怎么接收和处理流?4.传输协议是不过应用级的远程通信协议并不会在传输协议上做什么多大的改进,主要是在流操作方面,让应用层生成流和处理流的这个过程更加的贴合所使用的语言或标准,至于传输协议则通常都是可选的,在java 领域中知名的有:RMI、 XML-RPCBinary-RPCSOAPCORBAJMS,来具体的看看这些远程通信的应用级协议: RMIRMI 是个典型的为java 定制的远程通信协议,我们都知道,在 singlevm 中,我们可以通过直接调用javaobjectinstance 来实现通信,那么在远程通信时,如果也能按照这种方式当然是最好了,这种远程通信的机制成为RPC(RemoteProcedureCall)RMI 正是朝着这个目标而诞生的。 来看下基于RMI 的一次完整的远程通信过程的原理: 1.客户端发起请求,请求转交至RMI 客户端的stub ;2.stub 类将请求的接口、方法、参数等信息进行序列化;3.基于socket 将序列化后的流传输至服务器端;4.服务器端接收到流后转发至相应的skelton ;5.skelton 类将请求的信息反序列化后调用实际的处理类;6.处理类处理完毕后将结果返回给 skelton ;7.Skelton 类将结果序列化,通过socket 将流传送给客户端的 stub;8.stub 在接收到流后反序列化,将反序列化后的JavaObject 返回给调用者。 根据原理来回答下之前学习应用级协议带着的几个问题: 1.传输的标准格式是什么?JavaObjectStream2.怎么样将请求转化为传输的流?基于Java 串行化机制将请求的javaobject 信息转化为流。3.怎么接收和处理流?根据采用的协议启动相应的监听端口,当有流进入后基于Java 串行化机制将流进行反序列化,并根据RMI 协议获取到相应的处理对象信息,进行调用并处理,处理完毕后的结果同样基于java 串行化机制进行返回。4.传输协议是?Socket。 XML-RPCXML-RPC 也是一种和RMI 类似的远程调用的协议,它和RMI 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以标准的 xml 格式来定义请求的信息(请求的对象、方法、参数等),这样的好处是什么呢,就是在跨语言通讯的时候也可以使用。 来看下XML-RPC 协议的一次远程通信过程: 1.客户端发起请求,按照XML-RPC 协议将请求信息进行填充;2.填充完毕后将xml 转化为流,通过传输协议进行传输;3.接收到在接收到流后转换为xml,按照XML-RPC 协议获取请求的信息并进行处理;4.处理完毕后将结果按照XML- RPC 协议写入xml 中并返回。 同样来回答问题: 1.传输的标准格式是?标准格式的XML2.怎么样将请求转化为传输的流XML 转化为流。3.怎么接收和处理流?通过监听的端口获取到请求的流,转化为XML,并根据协议获取请求的信息,进行处理并将结果写入XML 中返回。4. 传输协议是?Http。 Binary-RPCBinary-RPC 看名字就知道和XML-RPC 是差不多的了,不同之处仅在于传输的标准格式由XML 转为了二进制的格式。 同样来回答问题: 1.传输的标准格式是?标准格式的二进制文件。2.怎么样将请求转化为传输的流?将二进制格式文件转化为流。3.怎么接收和处理流?通过监听的端口获取到请求的流,转化为二进制文件,根据协议获取请求的信息,进行处理并将结果写入XML 中返回。4.传输协议是?Http。 SOAPSOAP 原意为SimpleObjectAccessProtocol,是一个用于分布式环境的、轻量级的、基于XML 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协议,可以认为SOAP XMLRPC 的高级版,两者的原理完全相同,都是http+XML,不同的仅在于两者定义的XML 规范不同,SOAP 也是Webservice 采用的服务调用协议标准,因此在此就不多加阐述了。 CORBACommonObjectRequestBrokerArchitecture(公用对象请求代理[调度]程序体系结构),是一组用来定义"分布式对象系统"的标准,由 OMG(ObjectMenagementGroup)作为发起和标准制定单位。CORBA 的目的是定义一套协议,符合这个协议的对象可以互相交互,不论它们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写的,不论它们运行于什么样的机器和操作系统。CORBA 在我看来是个类似于SOA 的体系架构,涵盖可选的远程通信协议,但其本身不能列入通信协议这里来讲,而且CORBA 基本淘汰,再加上对CORBA 也不怎么懂,在此就不进行阐述了。 JMSJMS 呢,是实现java 领域远程通信的一种手段和方法,基于JMS 实现远程通信时和RPC 是不同的,虽然可以做到RPC 的效果,但因为不是从协议级别定义的,因此我们不认为JMS 是个RPC 协议,但它确实是个远程通信协议,在其他的语言体系中也存在着类似JMS 的东西,可以统一的将这类机制称为消息机制,而消息机制呢,通常是高并发、分布式领域推荐的一种通信机制,这里的主要一个问题是容错(详细见ErLang 论文)。 来看JMS 中的一次远程通信的过程: 1.客户端将请求转化为符合JMS 规定的Message;2.通过JMSAPI Message 放入JMSQueue Topic ;3.如为JMSQueue,则发送中相应的目标Queue 中,如为Topic,则发送给订阅了此Topic JMSQueue4.处理端则通过轮训 JMSQueue,来获取消息,接收到消息后根据JMS 协议来解析Message 并处理。 回答问题: 1.传输的标准格式是?JMS 规定的Message2.怎么样将请求转化为传输的流?将参数信息放入Message 中即可。3.怎么接收和处理流?轮训JMSQueue 来接收Message,接收到后进行处理,处理完毕后仍然是以Message 的方式放入 Queue 中发送或Multicast4.传输协议是?不限。 基于JMS 也是常用的实现远程异步调用的方法之一。



3location.href跳转的方法

javascript中的location.href有很多种用法,主要如下。

self.location.href=”/url” 当前页面打开URL页面

location.href=”/url” 当前页面打开URL页面

windows.location.href=”/url” 当前页面打开URL页面,前面三个用法相同。

this.location.href=”/url” 当前页面打开URL页面

parent.location.href=”/url” 在父页面打开新页面

top.location.href=”/url” 在顶层页面打开新页面



4Hibernate工作原理及为什么要用?

原理:

1.读取并解析配置文件

2.读取并解析映射信息,创建SessionFactory

3.打开Sesssion

4.创建事务Transation

5.持久化操作

6.提交事务

7.关闭Session

8.关闭SesstionFactory

5为什么要用:

1.   JDBC访问数据库的代码做了封装,大大简化了数据访问层繁琐的重复性代码。

2.   Hibernate是一个基于JDBC的主流持久化框架,是一个优秀的ORM实现。他很大程度的简化DAO层的编码工作

3.   hibernate使用Java反射机制,而不是字节码增强程序来实现透明性。

4.   hibernate的性能非常好,因为它是个轻量级框架。映射的灵活性很出色。它支持各种关系数据库,从一对一到多对多的各种复杂关系。

 

9反射机制的优点与缺点 
       为什么要用反射机制?直接创建对象不就可以了吗,这就涉及到了动态与静态的概念, 
    静态编译:在编译时确定类型,绑定对象,即通过。 
    动态编译:运行时确定类型,绑定对象。动态编译最大限度发挥了java的灵活性,体现了多 态的应用,有以降低类之间的藕合性。 
    一句话,反射机制的优点就是可以实现动态创建对象和编译,体现出很大的灵活性,特别是在J2EE的开发中 它的灵活性就表现的十分明显。比如,一个大型的软件,不可能一次就把把它设计的很完美,当这个程序编 译后,发布了,当发现需要更新某些功能时,我们不可能要用户把以前的卸载,再重新安装新的版本,假如 这样的话,这个软件肯定是没有多少人用的。采用静态的话,需要把整个程序重新编译一次才可以实现功能 的更新,而采用反射机制的话,它就可以不用卸载,只需要在运行时才动态的创建和编译,就可以实现该功能。 
       它的缺点是对性能有影响。使用反射基本上是一种解释操作,我们可以告诉JVM,我们希望做什么并且它 满足我们的要求。这类操作总是慢于只直接执行相同的操作。 

 

6save、update、delete一对多关系中的一方对象操作时的区别

 

 

1)当一方设置

inverse=true时,所有由一方发出的操作都不会关联到多方。

 2)当一方设置 inverse=false, cascade=all-delete-orphan时,将删除不再和一方对象关联的所有多方对象。

 3)当一方设置 inverse=false, cascade=all时,当保存和删除一方对象时,级联保存和删除所有关联的多方对象。

4)当一方设置 inverse=false, cascade=none时,当对一方操作时,不级联到关联的多方对象。

 

7设置jdk环境变量时lib中的rt.jar ,dt.jar ,tool.jar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dt.jar是关于运行环境的类库,主要是swing的包 
tools.jar是关于一些工具的类库 
rt.jar包含了jdk的基础类库,也就是你在java doc里面看到的所有的类的class文件 

rt.jar是JAVA基础类库,dt.jar是关于运行环境的类库,tools.jar是工具类库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