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门语言都是由若干种不同的数据类型所组成,在java之中数据类型一共分为两类:
· 基本数据类型(数值操作): 默认值
|- 数值型:
|- 整型:byte、short、int、long; è 0
|- 浮点型:float、double; è 0.0
|- 字符型:char; è '\u0000'
|- 布尔型:boolean; è false
· 引用数据类型(内存操作):
|- 数组、类、接口; è null
今天主要讲解基本类型的数据,而且每种基本数据类型也都有其自己的保存数据范围,这些范围如下。
· byte的数据长度是8位,-128 ~ 127;
· int数据的长度为32位,-2147483648 ~ 2147483647;
· double可以保存的数据范围是最大的。
但是对于以上给出的基本数据类型的定义,如果从实际的开发角度上,以下的几种类型最为常用:
· int型:只要是看见了整型的定义,其类型都是int;
· double型:只要是看见了小数的定义,其类型都是double;
· byte型:日后进行数据传输的时候使用此类型,讲解到IO,和编码转换的操作上使用;
· boolean:用于程序的逻辑操作使用;
· long:表示日期时间、表示文件长度的时候。
3.7.1 、整型
整型就表示一个基本的整数,可以直接使用int定义,而且在java之中默认的一个整数,其类型就是int。
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x = 10 ; // 10是一个整数,就属于int型 int result = x * 2 ; // int型 * int型 = int型 System.out.println(result) ; } } |
但是,对于以上的操作代码,下面有两点说明:
· 说明一:请保持良好的编程习惯,在每一个操作之中都加上一个“ ”。
· 说明二:所有的变量在使用之前一定要为其赋予默认值。
范例:错误的操作
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x ; // 按照道理来讲,x是int型,没有赋值,结果应该是0 System.out.println(x) ; } } |
因为x变量只定义了而未被初始化,修改程序:
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x ; // 按照道理来讲,x是int型,没有赋值,结果应该是0 x = 10 ; // 在使用之前为x变量赋值 System.out.println(x) ; } } |
但是这种代码的成功编译只能针对于JDK 1.5之上的版本完成,而在JDK 1.4之前,以上的代码是错误的,是不能使用的,所以为了防止这种版本的差异,明确给出要求:所有的变量一定要在其定义的时候直接赋值。
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x = 10 ; //定义变量给出默认值 System.out.println(x) ; } } |
int型数据本身也是有自己的保存范围的,那么如果说现在操作的数据已经超过了其int的范围呢?
为了方便验证,下面给出两个操作,这两个操作日后讲解,可以通过它得出int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 取得int的最大值:Integer.MAX_VALUE;
· 取得int的最小值:Integer.MIN_VALUE。
范例:极限操作
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max = Integer.MAX_VALUE ; // 最大值 int min = Integer.MIN_VALUE ; // 最小值 System.out.println(max) ; // 复制当前行代码:CTRL + J System.out.println(min) ; // 最大值 + 1 = 最小值、最小值 - 1 = 最大值 System.out.println(max + 1) ; // int型 + int型 = int型,-2147483648 System.out.println(max + 2) ; // int型 + int型 = int型,-2147483647 System.out.println(min - 1) ; // int型 - int型 = int型,2147483647 } } |
这个地方就好象出现了一个循环的操作,这种情况在程序上称为数据的溢出,而要想解决这种数据溢出的主要方法就可以通过扩大数据范围来完成,比int大的范围是long,所以现在有如下的两种方式完成:数字L、(long)数字。
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max = Integer.MAX_VALUE ; // 最大值 int min = Integer.MIN_VALUE ; // 最小值 System.out.println(max) ; // 复制当前行代码:CTRL + J System.out.println(min) ; // 最大值 + 1 = 最小值、最小值 - 1 = 最大值 System.out.println(max + 1L ) ; // int型 + long型 = long型,2147483648 System.out.println(min - (long) 1) ; // int型 - long型 = long型,-2147483649 } } |
所有的程序的操作之中的数据类型转换:
· 如果小范围和大范围操作,小范围自动变为大范围,例如:int + long = long;
· 如果现在把表示范围大的数据变成表示范围小的数据,则必须强制完成,例如:int型 = (int) long型;
当然,下面再通过一个简单的代码进一步说明转性的操作。
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x = 10 ; // int型数据 long y = x ; // int变为long型 long result = x * y ; // int * long = long ; int temp = (int) result ; // long --> int,强制转换 System.out.println(temp) ; } } |
另外还需要强调的是byte型数据,这个表示的是字节的定义。此类型的范围是:-128 ~ 127之间。
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x = 200 ; // 超过了byte范围 byte b = (byte) x ; // 强制转换,溢出数据 System.out.println(b) ; } } |
可是,说到byte型数据,额外提醒一下,有一个问题,算是一个特殊支持:
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byte b = 20 ; // 20是int型 System.out.println(b) ; } } |
在为byte类型赋值的时候,如果其给出的数据范围在byte范围之中,则自动的将int变为byte型数据,当然这种操作只是在直接赋值的情况下完成。
3.7.2 、浮点型
浮点型指的是小数,在java之中,默认的一个小数实际上对应的类型就是double型数据。
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double x = 10.02 ; // 定义浮点型数据 System.out.println(x * x) ; } } |
这个时候的计算结果为:“ 100.40039999999999” 。按照数学的角度,肯定结果不正确,但是这个结果是由于JVM本身的bug所决定。
而在浮点型数据之中,实际上也分为两种:double、float,float的范围要小于double的范围,那么既然默认的小数属于double型数据,如果要为float赋值呢?必须强制转换,而转换的方式:数字F、(float)数字;
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loat x = 10.02F ; // double --> float float y = (float) 10.02 ; // double --> float System.out.println(x * y) ; } } |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整型数据也可以自动的向浮点型转换。
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x = 10 ; double y = x ; // int --> double System.out.println(y * x) ; // double * int = double } } |
一般在进行数学计算的时候,需要将一些数据变为浮点型,例如:以下的计算:
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9 / 2) ; // 4 } } |
这个时候的结果是4,但是实际上的结果应该是4.5,因为现在的计算都是两个整型数据完成的,所以其计算结果也一定还是int,int不包含小数位,所以小数位如果存在则直接取消,如果要想得出正确的结果,则需要将其中的一个数据变为double或float即可。
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9 / (double)2) ; // int / double = double } } |
以后定义变量的时候,是整型就使用int定义,是小数就使用double进行定义。而且所有数据的转型:
· 自动转型(由小到大):byte è short è int è long è float è double;
· 强制转型(由大到小):double è float è long è int è short è byte。
至于说到底使用到何种的转换,我个人的认为是几乎不要去转换,只需要表示出该有的数据即可。例如,定义年龄肯定是int型数据,定义成绩是double(能使用double就使用double,不要用float)型数据。
3.7.3 、字符型
在Java之中使用单引好“'”定义的内容就表示一个字符,例如:'A'、'B',那么定义字符的时候类型使用char完成。
在各个语言之中,char和int之间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在C语言之中转换的编码是ASC II码,当时的编码范围:
· 大写字母范围:65 ~ 90;
· 小写字母范围:97 ~ 122。
大写字母和小写字母之间查了32。
范例:定义字符
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har c = 'A' ; // 定义一个字符 int x = c ; // char --> int x += 32 ; // 变为小写编码 char temp = (char) x ; // int --> char System.out.println(temp) ; } } |
但是需要提醒的是,Java在定义字符的时候所使用的并不是ASC II码,而是UNICODE编码,这是一种使用十六进制定义的编码,可以表示出任意的文字,这就包含了中文定义。
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har c = '张' ; // 定义一个字符,23452 int x = c ; // char --> int System.out.println(x) ; } } |
UNICODE设计的时候包含了所有的ASC码,所以有一部分的编码是完全和ASC II码重复的,但是也有许多是不重复的编码。
3.7.4 、布尔型
布尔型主要表示的是一种逻辑的判断,其中布尔是一个数学家的名字,而布尔型数据只有两种取值:true、false。
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boolean flag = true ; // 定义布尔型数据 // if语句判断的就是布尔型数据 if (flag) { // flag == true System.out.println("Hello World .") ; } } } |
但是需要提醒的是,在许多的语言之中,布尔型也使用0(false)或非0(true)来表示,不过此概念在Java之中无效,只有true和false两个内容。
3.7.5 、初见String
String本身不属于Java的基本数据类型,因为它属于一个类(引用型数据),但是这个类使用起来可以像基本数据类型那样方便的操作,而且也使用很多,只要是开发都会存在字符串,字符串是使用“"”定义的一串数据。
在字符串之中可以使用“+”进行字符串的连接操作。
范例:定义字符串
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ring str = "Hello " ; // 定义字符串 str += " World " ; // 字符串连接 str = str + "!!!" ; // 字符串连接 System.out.println(str) ; } } |
但是在使用字符串的过程之中,也需要注意一点,在char类型之中实际上除了定义单个字符之外,也存在了一组转义字符:\\(单个\)、\t(表示按下了tab键)、\n(换行)、\"、\'。
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ring str = "\"Hello World !!!\"\n\tHello MLDN\\" ; // 定义字符串 System.out.println(str) ; } } |
在讲课的过程之中,这些符号还是会出现的。
范例:观察以下程序的运行结果
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double x = 10.2 ; int y = 20 ; String result = "加法计算结果:" + ( x + y ) ; System.out.println(result) ; } } |
所有的数据类型只要是碰到了String的连接操作(+),那么所有的类型都会先自动向String转型,之后再进行字符串的连接操作。
8、运算符(重点)+、-、*、/都属于运算符,在Java之中运算符太多了。并且这些运算符之间是存在着优先级的,可是正常人,真的不怎么背它。但是在现实之中比较无奈的事,以下的代码会经常出现。
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x = 10 ; int y = 20 ; int result = ++ x * y -- / y * 10 + ++x * -- y ; System.out.println(result) ; } } |
以上的程序本人绝对不会分析,一般国家的计算机等级考试都这些烂玩意。如果非要有人写,你可以心里把这个人的祖宗十八代一代代的使劲骂,包括这个人可能产生的后代也要狠狠的骂,譬如:孩子没屁眼。
3.8.1 、三目运算符
三目运算是一种赋值运算符,其语法格式如下:
数据类型 变量 = 布尔表达式?满足条件设置的内容:不满足条件设置的内容 ; |
范例:将两个int型数据大的数值赋值给变量
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x = 10 ; int y = 20 ; int result = x > y ? x : y ; System.out.println(result) ; } } |
当然,对于这样的计算,也可以通过if…else完成。
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x = 10 ; int y = 20 ; int result = 0 ; // 定义变量,保存结果 if (x > y) { result = x ; } else { result = y ; } System.out.println(result) ; } } |
这样的三目运算,在日后从事的开发之中,一定会出现,最近的出现时间断:4周之后。
3.8.2 、逻辑运算符
逻辑运算一共包含三种:与(多个条件一起满足)、或(多个条件有一个满足)、非(true变false,false变true)。
1、 与操作:表示将若干个条件一起进行连接判断,同时满足返回true,有一个不满足返回false,对于与操作有两种运算符:&、&&。
范例:普通与操作,&
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f (1 == 2 & 10 / 0 == 0) { System.out.println("条件满足。") ; } } } |
此时程序出现了错误,而这个错误是由“10 / 0 == 0” 造成的,那么证明所有的条件都进行了验证,但是与操作的特点是属于 —— 有一个条件不满足,结果就是false,那么如果前面已经存在了不满足条件的运算,后面不管有多少个满足的条件,其结果都是false,那么就真的没有必要进行判断了,这个时候可以换一个符号 —— 短路与;
范例:短路与操作,&&
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f (1 == 2 && 10 / 0 == 0) { System.out.println("条件满足。") ; } } } |
因为前面的条件(1 == 2)的结果是false,那么后面的就没有必要再继续进行判断了,最终的结果就是false。
2、 或操作:若干个条件一起判断,其中只要有一个返回true,结果就是true,只有都返回false的时候结果才是false,或操作有两种运算:|、||
范例:普通或操作,|
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f (1 == 1 | 10 / 0 == 0) { System.out.println("条件满足。") ; } } } |
使用普通或操作的过程之中,发现即使前面的条件满足了,后面的也进行正常的判断,但是后面的判断似乎没有任何的意义,因为不管返回是何种结果都不会影响最终的结果就是true。
范例:短路或操作,||
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f (1 == 1 || 10 / 0 == 0) { System.out.println("条件满足。") ; } } } |
可以发现,前面的条件(1 == 1)满足了就会返回true,那么不管后面是何条件最终的结果都是true。
3.8.3 、位运算符(了解)
位运算在Java之中存在:&、|、^、~、>>、<<、>>>,但是如果要想进行位运算之前,那么首先必须先知道如何将十进制数据变为二进制数据,原则:数据除2取余,最后倒着排列,例如,下面演示一个操作。
19 è 十进制 ,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010011
÷ 2
9 …… 1 ↑
÷ 2
4 …… 1 ↑
÷ 2
2 …… 0 ↑
÷ 2
1 …… 0 ↑
÷ 2
0 …… 1 ↑
范例:观察位与运算
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x = 19 ; int y = 20 ; System.out.println(x & y) ; } } |
19的二进制数据: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010011
20的二进制数据: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010100
&的结果: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010000 è 16
范例:观察或操作
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x = 19 ; int y = 20 ; System.out.println(x | y) ; } } |
19的二进制数据: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010011
20的二进制数据: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010100
|结果: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010111 è 23
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x = 19 ; System.out.println(x >>> 2) ; } } |
19的二进制数据: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010011
向右边移位: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000100 è 4
面试题:请问如何可以更快的计算出2的3次方
向左边移位2位。
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x = 2 ; System.out.println(x << 2) ; } } |
2到二进制数据: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10;
向左边移位: 00000000 00000000 00000000 00001000; è 8
面试题:请解释&和&&、|和||的区别?
· 逻辑运算上:
|- &:表示普通与,所有的判断条件都要依次执行;
|- &&:表示短路与,若干个条件,如果前面的条件返回了false,那么后面的不再判断,结果就是false;
|- |:表示普通或,所有的判断条件都要依次执行;
|- ||:表示短路或,若干个条件,如果前面的条件返回了true,后面的不再判断,结果就是true。
· 位运算:&表示位与计算、|表示位或的计算。
除了这两道面试题之外,任何的二进制数据的操作和先阶段没有任何的关系,大概清楚含义即可,不用做特别深入的研究,如果非要研究,可以参考《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一书。
9、程序结构(重点)程序结构在语言之中一共分为三种: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
3.9.1 、顺序结构
所有的代码按照先后的顺序依次进行执行,例如,如下代码:
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x = 2 ; x = x + 2 ; System.out.println(x) ; } } |
3.9.2 、分支结构(选择结构)
就相当于提供了一些条件判断,根据判断的结果来选择执行何种操作,对于分支结构主要操作语法:if、if..else、if..else if…else,这三种结构的完整语法如下:
if语法: |
if…else语法: |
if…else if…else语法: |
if (布尔表达式) { 条件满足时执行的程序 ; } |
if (布尔表达式) { 条件满足时执行的程序 ; } else { 条件不满足时执行的程序 ; } |
if (布尔表达式1) { 条件满足时执行的程序 ; } else if (布尔表达式2) { 条件满足时执行的程序 ; } ... else { 所有条件都不满足时执行的程序 ; } |
范例:if语句
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age = 16 ; if (age < 18) { System.out.println("少儿不宜观看。") ; } } } |
范例:if..else语句
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age = 26 ; if (age < 18) { System.out.println("少儿不宜观看。") ; } else { System.out.println("青年观看的教育片。") ; } } } |
范例:if…else if…else操作
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age = 260 ; if (age <= 18) { System.out.println("您属于青少年。") ; } else if (age > 18 && age <= 50) { System.out.println("您属于青状年。") ; } else if (age > 50 && age <250) { System.out.println("您属于老年。") ; } else { System.out.println("妖怪,您不是人。") ; } } } |
但是对于多条件判断使用if..else if…else是可以判断布尔条件的,如果是多数值判断,可以通过switch完成,语法:
switch (判断值) { case 数值1: 满足此数值时执行的语句 ; [break ;] case 数值2: 满足此数值时执行的语句 ; [break ;] case 数值3: 满足此数值时执行的语句 ; [break ;] ... default: 所有条件都不满足时执行的语句 ; [break ;] } |
对于switch操作,在最早主要使用的是整型或者是字符来完成。
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ch = 0 ; switch(ch) { case 0 : System.out.println("数值是0。") ; break ; case 1 : System.out.println("数值是1。") ; break ; case 2 : System.out.println("数值是2。") ; break ; default : System.out.println("没有条件满足。") ; break ; } } } |
但是对于switch随着版本的不同,也有所更改,JDK 1.5之后也可以利用枚举作为判断条件,而JDK 1.7之后,switch里面也可以判断字符串了(String),这个可以理解为JDK 1.7才支持的新功能。
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ring str = "two" ; switch(str) { case "one" : System.out.println("壹") ; break ; case "two" : System.out.println("贰") ; break ; case "three" : System.out.println("叁") ; break ; default : System.out.println("没有") ; break ; } } } |
3.9.3 、循环结构
循环的概念主要指的是某一块代码可以被重复执行多次。而循环的操作,分为两种语法:while循环、for循环。
1、 while循环:
do…while(98%不会看见使用): |
while(布尔表达式): |
do { 循环体 ; 循环条件修改 ; } while (循环判断) ; |
while (循环判断) { 循环体 ; 循环条件修改 ; } |
通过这样的语法就可以发现,实际上do..while表示先执行后判断,而while循环表示先判断后执行,如果循环条件都不满足的情况下,do..while至少执行一次,而while一次都不会执行。
通过以上给出的两个格式,应该可以发现出循环结构的特点:
·循环的结束判断;
·每次循环体执行的时候,循环条件要求修改。
范例:使用while两种循环实现1 ~ 100的累加
do…while: |
while(布尔表达式): |
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sum = 0 ; // 保存累加的结果 int x = 1 ; // 进行结束的判断 do { sum += x ; // 累加 x ++ ; // x自增长 } while (x <= 100) ; // 满足则继续执行 System.out.println(sum) ; } } |
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sum = 0 ; // 保存累加的结果 int x = 1 ; // 进行结束的判断 while (x <= 100) { sum += x ; // 累加 x ++ ; // x自增长 } System.out.println(sum) ; } } |
2、 for循环:
for循环的最大特点是已经明确的知道了循环次数,for循环的语法如下:
for (循环的初始值 ; 循环的判断条件 ; 循环条件的修改) { 循环体 ; } |
范例:实现1 ~ 100的累加
推荐作法: |
不推荐作法: |
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sum = 0 ; // 保存累加的结果 for (int x = 1 ; x <= 100 ; x ++) { sum += x ; } System.out.println(sum) ; } } |
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sum = 0 ; // 保存累加的结果 int x = 1 ; // 初始值 for ( ; x <= 100 ; ) { sum += x ; x ++ ; // 循环条件修改 } System.out.println(sum) ; } } |
个人总结,关于循环的出现情况:
· while循环:在不确定循环次数,但是确定循环结束条件的情况下使用;
· for循环:确定循环次数的情况下使用。
对于循环而言,也可以进行循环的嵌套操作。
范例:输出一个乘法口诀表,需要两层循环
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or (int x = 1 ; x <= 9 ; x ++) { // 控制循环行 for (int y = 1; y <= x ; y ++ ) { System.out.print(x + "*" + y + "=" + x * y + "\t") ; } System.out.println() ; // 换行 } } } |
范例:打印三角型
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line = 9 ; // 打印9行 for (int x = 0 ; x < 9 ; x ++) { // 循环次数,控制行 for (int y = 0 ; y < line - x ; y ++) { System.out.print(" ") ; } for (int y = 0 ; y <= x ; y ++) { System.out.print("* ") ; } System.out.println() ; } } } |
循环操作的基本功能就是重复执行一段代码,但是以上的循环操作,只是作为学习过程之中的程序,循环基本的逻辑结构,实际之中意义不大。
10、方法(重点)如果说之前的所有语法和各个语言类似,那么现在的方法就稍微特殊一些了。
3.10.1 、方法的基本定义
方法在很多地方又被称为函数(Java之中的英文单词是Method,而其他语言之中的英文单词是Function),方法是一段可以被重复调用代码块。但是需要说明的是,今天所讲解的方法,本身是在主类之中定义的,并且由主方法调用的。所以方法的定义格式为:
public static 返回值类型 方法名称 (参数列表) { [return [返回值] ;] } |
对于返回值类型有两种:
· void:表示此方法没有返回值;
· 数据类型:基本类型和引用类型。
范例:定义一个无参的无返回值的方法
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printInfo() ; // 主方法之中直接调用 printInfo() ; // 主方法之中直接调用 printInfo() ; // 主方法之中直接调用 } public static void printInfo() { // 方法名称 System.out.println("*******************") ; System.out.println("* Hello World *") ; System.out.println("*******************") ; } } |
方法名称的命名要求|:第一个单词的首字母小写,之后每个单词的首字母大写,例如:printInfo()。
范例:定义一个有参的,无返回值方法,例如:将之前打印三角形程序定义唯一个方法,每次只需要传入打印的行即可。
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printInfo(3) ; // 主方法之中直接调用 printInfo(5) ; // 主方法之中直接调用 printInfo(9) ; // 主方法之中直接调用 } public static void printInfo(int line) { // 方法名称 for (int x = 0 ; x < line ; x ++) { // 循环次数,控制行 for (int y = 0 ; y < line - x ; y ++) { System.out.print(" ") ; } for (int y = 0 ; y <= x ; y ++) { System.out.print("* ") ; } System.out.println() ; } } } |
方法负责完成某一特定功能,而后用户就可以根据方法定义的格式进行方法的调用。
范例:定义一个有参有返回值的方法
· 定义一个方法,用于判断一个数字是奇数还是偶数。很明显,这个方法的返回值类型应该定义为boolean比较合适,而且如果一个方法上返回的是boolean型数据,则这个方法的名称应该以isXxx()的形式命名。
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f (isType(3)) { System.out.println("偶数") ; } else { System.out.println("奇数") ; } } // true表示是偶数,false表示为奇数 public static boolean isType(int num) { return num % 2 == 0; } } |
讲解到方法的时候需要额外强调一点,如果一个方法使用了void声明,理论上此方法不能够返回数据,但是这个方法却可以通过return结束调用(即:return之后的程序不再执行)。
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un(10) ; fun(30) ; } public static void fun(int num) { if (num == 10) { return ; // 结束方法调用 } System.out.println("数值:" + num) ; } } |
而这一结束的操作和循环控制的break与continue是一样的。
· break:表示的是退出整个循环;
· continue:表示的是退出一次循环;
break控制: |
continue控制: |
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or (int x = 0 ; x < 10 ; x ++) { if (x == 3) { break ; } System.out.println(x) ; } } } |
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or (int x = 0 ; x < 10 ; x ++) { if (x == 3) { continue ; } System.out.println(x) ; } } } |
这三种操作都离不开if语句判断,只要是结束的操作都肯定需要使用if判断。
3.10.2 、方法的重载(重点)
在讲解重载操作之前,首先完成这样的一种定义,要求定义方法,此方法可以完成两个整数的相加,或者是两个小数的相加,或者是三个整数的相加,那么如果按照习惯性的思路,现在一定要定义三个方法,可能方法就编写如下了:
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两个整型相加:" + add1(10,20)) ; System.out.println("三个整型相加:" + add2(10,20,30)) ; System.out.println("两个浮点型相加:" + add3(10.2,20.3)) ; } public static int add1(int x,int y) { return x + y ; } public static int add2(int x,int y,int z) { return x + y + z ; } public static double add3(double x,double y) { return x + y ; } } |
现在已经成功的完成了代码的调用,但是如果按照这种思路,现在有1000种这样的增加方法,这个时候调用起来就很麻烦,还要首先区分出方法的编号是多少,这种不合适的操作一定不是我们所使用的。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方法的重载(Overloading)来解决问题,方法重载指的是方法名称相同,参数的类型或个数不同,调用的时候将会按照传递的参数类型和个数完成不同的方法体的执行。
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两个整型相加:" + add(10,20)) ; System.out.println("三个整型相加:" + add(10,20,30)) ; System.out.println("两个浮点型相加:" + add(10.2,20.3)) ; } public static int add(int x,int y) { return x + y ; } public static int add(int x,int y,int z) { return x + y + z ; } public static double add(double x,double y) { return x + y ; } } |
它是自动的根据参数的类型和个数的不同调用不同的方法体进行执行。
但是讨论一下,以下的代码属于方法重载吗?
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两个整型相加:" + add(10,20)) ; System.out.println("两个浮点型相加:" + add(10,20)) ; } public static int add(int x,int y) { return x + y ; } public static double add(int x,int y) { // 返回值不同 return x + y ; } } |
可以发现,这个时候除了方法的返回值类型不一样之外,方法的参数类型及个数完全相同,所以这种操作不符合于方法重载的定义。
额外提醒:
方法重载的时候并没有规定出返回值类型必须统一,即:重载的方法返回值类型可以不一样,但是从开发的角度而言,建议所有方法重载之后返回值类型统一,但是这种规则不是死的,至少在我们自己编写的代码之中,80%的情况下可以满足。
范例:继续观察如下代码
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Hello World") ; // 输出String System.out.println(100) ; // 输出int System.out.println(3000.9) ; // 输出double System.out.println('A') ; // 输出char System.out.println(true) ; // 输出boolean } } |
所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System.out.println()实际上就是进行了方法的重载。
3.10.3 、递归调用(了解)
递归操作指的是方法自己调用自己的形式,但是在进行递归操作的时候必须满足如下的几个条件:
· 必须有结束条件;
· 每次调用的时候都需要改变传递的参数。
范例:完成一个1 ~ 100的累加
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sum = 0 ; int x = 1 ; while( x <= 100 ) { sum += x ; x ++ ; } System.out.println(sum) ; } } |
几乎所有的while循环都可以改变为递归操作。
范例:递归操作
public class Hell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ystem.out.println(add(100)) ; } public static int add(int num) { if (num == 1) { // 结束条件 return 1 ; // 不再向后继续加了 } return num + add(num - 1) ; // 修改参数内容 } // 第1次调用:return 100 + add(99); // 第2次调用:return 100 + 99 + add(98); // 倒数第2次调用:return 100 + 99 + ... + 3 + add(2) ; // 最后一次调用:return 100 + 99 + ... + 3 + 2 + 1 ; } |
对于递归操作,现在只要求可以理解这个含义即可,而在实际的工作之中,递归尽量少去使用,因为使用不当,就可能造成内存溢出。
4、总结
1、 JDK的安装和配置;
2、 classpath和path的区别;
3、 数据类型的划分及默认值;
4、 程序的三种结构;
5、 switch在JDK 1.7之后可以对字符串数据进行判断了;
6、 方法以及方法重载的操作。
5、预习任务
面向对象的概念、类与对象、构造方法、private封装、匿名对象、数组、对象数组。
6、作业
1、 要求计算出:1! + 2! + … + 60!的结果。
2、 编写一个方法,此方法可以将一个整数变为二进制输出(提示:二进制的计算方法:数字除2取余,倒着取余数。)。
3、 有5个人坐在一起,问第5个人多少岁?答:比第4个人大2岁,问第四个人多少岁的时候,比第三个人大2岁,问第三个人多少岁的时候,比第二个人大2岁,问第一个人的时候,第一个人说自己是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