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引例
1、一类不等式组的解
给定n个变量和m个不等式,每个不等式形如 x[i] - x[j] <= a[k] (0 <= i, j < n, 0 <= k < m, a[k]已知),求 x[n-1] - x[0] 的最大值。例如当n = 4,m = 5,不等式组如图一-1-1所示的情况,求x3 - x0的最大值。
图一-1-1
观察x3 - x0的性质,我们如果可以通过不等式的两两加和得到c个形如 x3 - x0 <= Ti 的不等式,那么 min{ Ti | 0 <= i < c } 就是我们要求的x3 - x0的最大值。于是开始人肉,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整理出以下三个不等式:
1. (3) x3 - x0 <= 8
2. (2) + (5) x3 - x0 <= 9
3. (1) + (4) + (5) x3 - x0 <= 7
这里的T等于{8, 9, 7},所以min{ T } = 7,答案就是7。的确是7吗?我们再仔细看看,发现的确没有其它情况了。那么问题就是这种方法即使做出来了还是带有问号的,不能确定正确与否,如何系统地解决这类问题呢?
让我们来看另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描述相对简单,给定四个小岛以及小岛之间的有向距离,问从第0个岛到第3个岛的最短距离。如图一-1-2所示,箭头指向的线段代表两个小岛之间的有向边,蓝色数字代表距离权值。
图一-1-2
这个问题就是经典的最短路问题。由于这个图比较简单,我们可以枚举所有的路线,发现总共三条路线,如下:
1. 0 -> 3 长度为8
2. 0 -> 2 -> 3 长度为7+2 = 9
3. 0 -> 1 -> 2 -> 3 长度为2 + 3 + 2 = 7
最短路为三条线路中的长度的最小值即7,所以最短路的长度就是7。这和上面的不等式有什么关系呢?还是先来看看最短路求解的原理,看懂原理自然就能想到两者的联系了。
二、最短路
1、Dijkstra
对于一个有向图或无向图,所有边权为正(边用邻接矩阵的形式给出),给定a和b,求a到b的最短路,保证a一定能够到达b。这条最短路是否一定存在呢?答案是肯定的。相反,最长路就不一定了,由于边权为正,如果遇到有环的时候,可以一直在这个环上走,因为要找最长的,这样就使得路径越变越长,永无止境,所以对于正权图,在可达的情况下最短路一定存在,最长路则不一定存在。这里先讨论正权图的最短路问题。
最短路满足最优子结构性质,所以是一个动态规划问题。最短路的最优子结构可以描述为:
D(s, t) = {Vs ... Vi ... Vj ... Vt}表示s到t的最短路,其中i和j是这条路径上的两个中间结点,那么D(i, j)必定是i到j的最短路,这个性质是显然的,可以用反证法证明。
基于上面的最优子结构性质,如果存在这样一条最短路D(s, t) = {Vs ... Vi Vt},其中i和t是最短路上相邻的点,那么D(s, i) = {Vs ... Vi} 必定是s到i的最短路。Dijkstra算法就是基于这样一个性质,通过最短路径长度递增,逐渐生成最短路。
Dijkstra算法是最经典的最短路算法,用于计算正权图的单源最短路(Single Source Shortest Path,源点给定,通过该算法可以求出起点到所有点的最短路),它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如果源点到x点的最短路已经求出,并且保存在d[x] ( 可以将它理解为D(s, x) )上,那么可以利用x去更新 x能够直接到达的点 的最短路。即:
d[y] = min{ d[y], d[x] + w(x, y) } y为x能够直接到达的点,w(x, y) 则表示x->y这条有向边的边权
具体算法描述如下:对于图G = <V, E>,源点为s,d[i]表示s到i的最短路,visit[i]表示d[i]是否已经确定(布尔值)。
1) 初始化 所有顶点 d[i] = INF, visit[i] = false,令d[s] = 0;
2) 从所有visit[i]为false的顶点中找到一个d[i]值最小的,令x = i; 如果找不到,算法结束;
3) 标记visit[x] = true, 更新和x直接相邻的所有顶点y的最短路: d[y] = min{ d[y], d[x] + w(x, y) }
(第三步中如果y和x并不是直接相邻,则令w(x, y) = INF)
2、图的存储
以上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O(n^2),n为结点个数,即每次找一个d[i]值最小的,总共n次,每次找到后对其它所有顶点进行更新,更新n次。由于算法复杂度是和点有关,并且平方级别的,所以还是需要考虑一下点数较多而边数较少的情况,接下来以图一-2-1为例讨论一下边的存储方式。
图一-2-1
邻接矩阵是直接利用一个二维数组对边的关系进行存储,矩阵的第i行第j列的值 表示 i -> j 这条边的权值;特殊的,如果不存在这条边,用一个特殊标记来表示;如果i == j,则权值为0。它的优点是实现非常简单,而且很容易理解;缺点也很明显,如果这个图是一个非常稀疏的图,图中边很少,但是点很多,就会造成非常大的内存浪费,点数过大的时候根本就无法存储。图一-2-2展示了图一-2-1的邻接矩阵表示法。
图一-2-2
邻接表是图中常用的存储结构之一,每个顶点都有一个链表,这个链表的数据表示和当前顶点直接相邻的顶点(如果边有权值,还需要保存边权信息)。邻接表的优点是对于稀疏图不会有数据浪费,缺点就是实现相对麻烦,需要自己实现链表,动态分配内存。图一-2-3展示了图一-2-1的邻接表表示法。
图一-2-3
前向星是以存储边的方式来存储图,先将边读入并存储在连续的数组中,然后按照边的起点进行排序,这样数组中起点相等的边就能够在数组中进行连续访问了。它的优点是实现简单,容易理解,缺点是需要在所有边都读入完毕的情况下对所有边进行一次排序,带来了时间开销,实用性也较差,只适合离线算法。图一-2-4展示了图一-2-1的前向星表示法。
图二-2-4
那么用哪种数据结构才能满足所有图的需求呢?这里介绍一种新的数据结构一一链式前向星。
3、链式前向星
链式前向星和邻接表类似,也是链式结构和线性结构的结合,每个结点i都有一个链表,链表的所有数据是从i出发的所有边的集合(对比邻接表存的是顶点集合),边的表示为一个四元组(u, v, w, next),其中(u, v)代表该条边的有向顶点对,w代表边上的权值,next指向下一条边。
具体的,我们需要一个边的结构体数组 edge[MAXM],MAXM表示边的总数,所有边都存储在这个结构体数组中,并且用head[i]来指向 i 结点的第一条边。
边的结构体声明如下:
struct EDGE {
int u, v, w, next;
EDGE() {}
EDGE(int _u, int _v, int _w, int _next) {
u = _u, v = _v, w = _w, next = _next;
}
}edge[MAXM];
初始化所有的head[i] = INF,当前边总数 edgeCount = 0
每读入一条边,调用addEdge(u, v, w),具体函数的实现如下:
void addEdge(int u, int v, int w) {
edge[ edgeCount ] = EDGE(u, v, w, head[u]);
head[u] = edgeCount ++;
}
这个函数的含义是每加入一条边(u, v),就在原有的链表结构的首部插入这条边,使得每次插入的时间复杂度为O(1),所以链表的边的顺序和读入顺序正好是逆序的。这种结构在无论是稠密的还是稀疏的图上都有非常好的表现,空间上没有浪费,时间上也是最小开销。
调用的时候只要通过head[i]就能访问到由 i 出发的第一条边的编号,通过编号到edge数组进行索引可以得到边的具体信息,然后根据这条边的next域可以得到第二条边的编号,以此类推,直到next域为INF(这里的INF即head数组初始化的那个值,一般取-1即可)。
4、Dijkstra + 优先队列(小顶堆)
有了链式前向星,再来看Dijkstra算法,我们关注算法的第3)步,对和x直接相邻的点进行更新的时候,不再需要遍历所有的点,而是只更新和x直接相邻的点,这样总的更新次数就和顶点数n无关了,总更新次数就是总边数m,算法的复杂度变成了O(n^2 + m),之前的复杂度是O(n^2),但是有两个n^2的操作,而这里是一个,原因在于找d值最小的顶点的时候还是一个O(n)的轮询,总共n次查找。那么查找d值最小有什么好办法呢?
数据结构中有一种树,它能够在O( log(n) )的时间内插入和删除数据,并且在O(1)的时间内得到当前数据的最小值,这个和我们的需求不谋而合,它就是最小二叉堆(小顶堆),具体实现不讲了,比较简单,可以自行百度。
在C++中,可以利用STL的优先队列( priority_queue )来实现获取最小值的操作,这里直接给出利用优先队列优化的Dijkstra算法的类C++伪代码(请勿直接复制粘贴到C++编译器中编译执行),然后再进行讨论:
void Dijkstra_Heap(s) {
for(i = 0; i < n; i++) {
d[i] = (i == s) ? 0 : INF; // 注释1
}
q.push( (d[s], s) ); // 注释2
while( !q.empty()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