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cket I/O模型之完成端口

本文详细介绍了完成端口模型的工作原理及其在Windows NT和Windows 2000操作系统中的高效应用。文章通过一个具体的服务器端代码示例,展示了如何创建完成端口对象、启动工作者线程、设置监听套接字,并处理客户端连接请求。此外,还解释了如何使用WSARecv进行异步接收数据操作。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http://tangfeng.javaeye.com/blog/518148

“完成端口”模型是迄今为止最为复杂的一种I/O模型。然而,假若一个应用程序同时需要管理为数众多的套接字,那么采用这种模型,往往可以达到最佳的系统性能!但不幸的是,该模型只适用于Windows NT和Windows 2000操作系统。因其设计的复杂性,只有在你的应用程序需要同时管理数百乃至上千个套接字的时候,而且希望随着系统内安装的CPU数量的增多,应用程序的性能也可以线性提升,才应考虑采用“完成端口”模型。要记住的一个基本准则是,假如要为Windows NT或Windows 2000开发高性能的服务器应用,同时希望为大量套接字I/O请求提供服务(Web服务器便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那么I/O完成端口模型便是最佳选择!

  

服务器端得主要流程: 
1.创建完成端口对象 
2.创建工作者线程(这里工作者线程的数量是按照CPU的个数来决定的,这样可以达到最佳性能) 
3.创建监听套接字,绑定,监听,然后程序进入循环 
4.在循环中,我做了以下几件事情: 
(1).接受一个客户端连接 
(2).将该客户端套接字与完成端口绑定到一起(还是调用CreateIoCompletionPort,但这次的作用不同),注意,按道理来讲,此时传递给CreateIoCompletionPort的第三个参数应该是一个完成键,一般来讲,程序都是传递一个单句柄数据结构的地址,该单句柄数据包含了和该客户端连接有关的信息,由于我们只关心套接字句柄,所以直接将套接字句柄作为完成键传递; 
(3).触发一个WSARecv异步调用,这次又用到了“尾随数据”,使接收数据所用的缓冲区紧跟在WSAOVERLAPPED对象之后,此外,还有操作类型等重要信息。 

在工作者线程的循环中,我们 
1.调用GetQueuedCompletionStatus取得本次I/O的相关信息(例如套接字句柄、传送的字节数、单I/O数据结构的地址等等) 
2.通过单I/O数据结构找到接收数据缓冲区,然后将数据原封不动的发送到客户端 
3.再次触发一个WSARecv异步操作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