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angfeng.javaeye.com/blog/518148
“完成端口”模型是迄今为止最为复杂的一种I/O模型。然而,假若一个应用程序同时需要管理为数众多的套接字,那么采用这种模型,往往可以达到最佳的系统性能!但不幸的是,该模型只适用于Windows NT和Windows 2000操作系统。因其设计的复杂性,只有在你的应用程序需要同时管理数百乃至上千个套接字的时候,而且希望随着系统内安装的CPU数量的增多,应用程序的性能也可以线性提升,才应考虑采用“完成端口”模型。要记住的一个基本准则是,假如要为Windows NT或Windows 2000开发高性能的服务器应用,同时希望为大量套接字I/O请求提供服务(Web服务器便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那么I/O完成端口模型便是最佳选择!
服务器端得主要流程:
1.创建完成端口对象
2.创建工作者线程(这里工作者线程的数量是按照CPU的个数来决定的,这样可以达到最佳性能)
3.创建监听套接字,绑定,监听,然后程序进入循环
4.在循环中,我做了以下几件事情:
(1).接受一个客户端连接
(2).将该客户端套接字与完成端口绑定到一起(还是调用CreateIoCompletionPort,但这次的作用不同),注意,按道理来讲,此时传递给CreateIoCompletionPort的第三个参数应该是一个完成键,一般来讲,程序都是传递一个单句柄数据结构的地址,该单句柄数据包含了和该客户端连接有关的信息,由于我们只关心套接字句柄,所以直接将套接字句柄作为完成键传递;
(3).触发一个WSARecv异步调用,这次又用到了“尾随数据”,使接收数据所用的缓冲区紧跟在WSAOVERLAPPED对象之后,此外,还有操作类型等重要信息。
在工作者线程的循环中,我们
1.调用GetQueuedCompletionStatus取得本次I/O的相关信息(例如套接字句柄、传送的字节数、单I/O数据结构的地址等等)
2.通过单I/O数据结构找到接收数据缓冲区,然后将数据原封不动的发送到客户端
3.再次触发一个WSARecv异步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