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CM CIKM大会简介
CIKM (ACM Sixteenth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是信息检索和知识管理领域的顶级国际会议。今年的CIKM大会在葡萄牙的里斯本召开。
今年CIKM共收到512篇论文,但经过严厉的审稿后,只有87篇研究论文被收录为Full Paper,录用率为17%,只有46篇论文录用为Short paper,录用率为9%。
CIKM包括了信息检索(IR)、数据库(DB)和知识管理(KM)的大部分前沿研究方向:数据库查询和优化、P2P检索、数据流处理、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挖掘、链接分析、XML检索、XML查询和优化、数字图书馆、跨语言检索、索引结构、问答系统、Web检索、信息分类、信息聚类、信息抽取、信息过滤、检索模型、新信息检测、查询扩展、查询优化等。
本次CIKM 2007大会主要分三个部分:
一、Tutorial:Tutorial;主要是领域内的知名专家就某个小的学术领域内比较热的研究问题给入门的研究者讲解基础知识,同时介绍一些相关项目的技术与经验;
1.XML Retrieval: IR and DB Challenges
2.Online advertising: the underlying technologies and business models (取消)
二、Session:会议主要议程,从2007年11月6日至11月8日,分为三类:信息检索(IR)、数据库(DB)和知识管理(KM),每类9个Session,共27个Session和1个Poster Session。这27个Session分别是:XML query processing (DB)、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D)、Spatio-Temporal Databases and Time Series Streams (DB)、Record Linkage and Approximate Matching (DB)、Query Processing (DB)、OLAP and Multi-dimensional Databases (DB)、Graph Based Retrieval (IR)、Performance Issues (DB)、Indexing (IR)、Semantic Annotation (KM)、Classification and Clustering I (KM)、Knowledge Synthesis (KM)、Miscellaneous (IR)、Classification and Clustering II (KM)、Information Extraction, Conceptual Clustering, and Prioritization (KM)、Explanation, Knowledge Provenance, and Knowledge Synthesis (KM)、Information Representation and Integration (KM)、Data Mining (KM)、Natural Language I (IR)、Web Retrieval I (IR)、IR Modeling (IR)、Query Expansion (IR)、Semantic IR (IR)、Web Retrieval II (IR)、IR Evaluation (IR)、Natural Language II (IR)和Natural Language III (IR)。
三、Workshop:会议专题,一共包含5个Workshop:
1.ACM Ten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Data Warehousing and OLAP
2.Fourth Workshop on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Retrieval (GIR)
3.Ninth ACM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Web Information and Data Management (WIDM)
4.First Workshop on Cyber Infrastructur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 eScience (CIMS)
5.First Ph.D. Workshop in CIKM (PIKM)
2 会议日程
11月5日:晚上12点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临晨2:00起飞,当地时间5:40抵达法兰克福机场;上午9点法兰克福起飞,当地时间12点到达里斯本
11月6日:大会报告第一天,会议注册、Keynote和主题报告;会议很注重论文作者参会,第一天不允许替未参会者领取注册资料,未参会者也不能获得参会证明;晚上5:00至7点是Google赞助的Reception和Poster报告,我替谭松波和吕建明张贴了论文;
11月7日:大会报告第二天,第二个Keynote和主题报告;
11月8日:大会报告第三天,第三个Keynote和主题报告;我们的报告在下午的最后一个Session进行;
11月9日:Workshop报告和交流;
11月10日:休息,葡萄牙城市观光;
11月11日:早上7点抵达里斯本国际机场,当地时间11点抵达慕尼黑机场,北京12日时间北京时间中午12点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3 参会体会
1.Poster Session其实是很好的交流形式,我觉得甚至不比Full Paper报告的交流效果差。11月6日下午5点至7点是Poster Session。这次Session由Google赞助,并以酒会的形式举办,各位作者将自己文章的报告张贴在组委会提供的展示板上,大家一边喝着葡萄酒一边浏览展示板上的文章,遇到感兴趣的文章就与作者聊上几句,由于没有时间限制,大家可以做更深入细致的探讨。这次我们有两篇Poster Paper,遗憾的是,作者本人都没有来,由于我对他们的文章了解不多,有一些感兴趣的人过来问,但只能简单介绍,更深入的讨论我建议他们和作者邮件联系。
2.英语听力和口语很重要。不管是交流还是做报告,英语听力和口语都是非常重要。仅能日常简单交流是不够的,仅能听懂标准常速英语也是不够的,欧洲人的口音都非常重,发音怪异,很难听懂;英语是母语国家的人,一般说话都很快,听力不是很好也是听不懂。听不懂和说不好都会严重影响交流,失去很多机会(和华人或中国留学生交流除外)。这一点,中国留学生和香港学生普遍要比大陆学生好。关于这个问题,和一位英语口语和听力都很好的中国留学生聊过,多听多说是关键,例如,多听听英语新闻,看美剧时尽量不看字幕或去掉字幕,多模仿或复述美剧中的对话等等。
3.Presentation报告还是提前准备,最好自己演练几次,确定自己每页重点讲什么,控制报告不超时,也不过短。我的报告在最后一天的最后一个Session,报告前听了不少别人的报告,看他们的报告ppt怎么做,怎么讲,还是发现自己的报告ppt有些地方不完善,在报告前半天,抽了几个小时修改了一下ppt,再演练了1,2遍。担心自己的口语不够好,讲的时候不可能有很多自由发挥的余地,报告ppt还是文字偏多。还有一个担心就是听力问题,欧洲人口音重,英语母语国家的人语速又快,最担心的就是提问听不懂。报告前还是挺紧张的,报告的时候反而平静了下来,和自己演练的时候差不多,时间也控制得很好。报告完后有两个人提问,其中一个还是同一领域的一个牛人。第一个人的问题基本听明白了,第二个人离得较远,Session主席复述了一遍才明白,但是回答得不太流利,有点磕磕巴巴,不过看他们的样子似乎是听明白了我的意思。
4.这次和中国留美学生、在美华人、在日华人、香港学生和微软亚洲研究员的人交流较多。个人感觉美国和香港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似乎特别注重文章,实际工程项目很少,这样也导致了为了文章而做文章,很少遵循“从实际工程项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撰写文章,发表研究成果”的路线。比较受打击的是,有一个美国留学生甚至只花了20天完成了一篇CIKM Full Paper,包括实验和论文撰写,而我的文章,光搭建实验系统就花了1年多,跑实验就花了近1个月,写文章花了2、3个月;在动手能力方面,觉得大陆学生还是比较强的,很多留学生读博期间基本没写什么C/C++,Java代码,很多实验都是在Mathlab上完成;但是大陆学生在写文章方面明显不如他们,英语语言这一关也许是个重要因素,与所处的环境也有关,还有缺乏自信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老外、留学生并不比我们聪明。
原文地址:http://www.ict.ac.cn/gjjl/jldt/200908/t20090819_2423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