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架构系统学习笔记(三)-系统架构设计模式

本文探讨了系统架构设计中的常见模式,包括分层、分割、分布式、集群、缓存、异步处理和冗余等。分析了各模式的优势与挑战,并提及了如分布式服务、负载均衡、消息队列在实际应用中的角色。同时,提到了自动化和安全在系统设计中的重要性。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模式来自于建筑学,这样定义:

“每一个模式描述了一个在我们周围不断重复发生的问题及该问题解决方案的核心。这样,你就能一次又一次地使用该方案而不必做重复工作”。

模式的关键在于模式的可重复性,问题与场景的可重复性带来解决方案的可重复使用。


系统常用的架构设计模式:

1、分层

分层是系统中最常见的一种架构模式。从上到下一般分为:应用层、服务层、数据层。

应用层:负责具体业务和视图展示(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视图层+业务逻辑层);

服务层:为应用层提供服务支持,如用户管理服务、购物车服务等(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数据接口层+逻辑处理层);

数据层:提供数据存储和访问服务,如数据、缓存、文件等;

分层好处:系统切分、便于分工开发和维护;

分层原则:层与层之间保持独立性、保持接口不变、层内部迭代不影响其他层;

分层挑战:合理划分层次边界和接口、禁止跨层次调用、层次逆向调用;


2、分割

一个层内部,纵向对软件系统切分。将不同业务分割。比如应用层:将购物、论坛、搜索、广告分割为不同应用。


3、分布式

好处:分布式集群方式提供服务,可以使用更多计算机完成同样功能、机器资源更多、能处理的并发和数据量越大。

劣势:1、分布式意味着网络访问,网络开销增加;2、机器越多,宕机概率越大(一台宕机可能引起整个服务不可用);3、分布式下,数据一致性保证难度加大;4、分布式导致系统依赖错综复杂。

常用的分布式方案:1、分布式应用和服务;2、分布式静态资源;3、分布式数据和存储;4、分布式计算;5、分布式配置;6、分布式锁;7、分布式文件系统。

4、集群

将独立部署的服务集群化(多台服务器部署相同应用组成一个集群),再引入负载均衡模块,做到集群服务负载均衡。

5、缓存

CDN、反向代理、本地缓存、分布式缓存。

使用缓存两个前提:1、数据访问热点不均匀,有类似82效应;2、数据具有一定时效性,不会很快过期。否则缓存数据会变成脏数据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