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堆?
堆是一个完全二叉树。
堆中每一个节点的值都必须大于等于(或小于等于)其子树中每个节点的值。
对于每个节点的值都大于等于子树中每个节点值的堆,我们叫做大顶堆。对于每个节点的值都小于等于子树中每个节点值的堆,我们叫做小顶堆。
堆的存储方式
既然堆是一种完全二叉树,由于完全二叉树可以用数组来存储,所以堆可以用数组存储。数组中下标为 i 的节点的左子节点,就是下标为 i*2 的节点,右子节点就是下标为 i*2+1 的节点,父节点就是下标为 i/2 的节点。
堆化和删除堆顶元素
1、往堆中插入一个元素(堆化)
就是顺着节点所在的路径,向上或者向下,对比,然后交换。把新插入的数据放到数组的最后,然后从下往上堆化;
public class Heap {
private int[] a; // 数组,从下标1开始存储数据
private int n; // 堆可以存储的最大数据个数
private int count; // 堆中已经存储的数据个数
public Heap(int capacity) {
a = new int[capacity + 1];
n = capacity;
count = 0;
}
public void insert(int data) {
if (count >= n) return; // 堆满了
++count;
a[count] = data;
int i = count;
while (i/2 > 0 && a[i] > a[i/2]) { // 自下往上堆化
swap(a, i, i/2); // swap()函数作用:交换下标为i和i/2的两个元素
i = i/2;
}
}
}
2、删除堆顶元素
删除堆顶数据的时候,我们把数组的最后一个元素放到堆顶,然后从上往下堆化。
插入数据和删除堆顶元素的主要逻辑就是堆化,所以,往堆中插入一个元素和删除堆顶元素的时间复杂度都是 O(logn)。
public void removeMax() {
if (count == 0) return -1; // 堆中没有数据
a[1] = a[count];
--count;
heapify(a, count, 1);
}
private void heapify(int[] a, int n, int i) { // 自上往下堆化
while (true) {
int maxPos = i;
if (i*2 <= n && a[i] < a[i*2]) maxPos = i*2;
if (i*2+1 <= n && a[maxPos] < a[i*2+1]) maxPos = i*2+1;
if (maxPos == i) break;
swap(a, i, maxPos);
i = maxPos;
}
}
堆排序
堆排序是一种原地排序算法,平均时间复杂度为O(nLogN),和快速排序的平均时间复杂度接近。
堆排序的过程大致分为两步:建堆和排序
我们将下标从n/2到1的节点,一次进行从上到下的堆化操作,然后将数组中的数据组织成堆这种数据结构。接下来,我们迭代的将堆顶元素放到堆的末尾,并将堆的大小减1
然后再堆化,重复这个过程,直到堆中只剩下一个元素,整个数组中的数据就有序排列了。
private static void buildHeap(int[] a, int n) {
for (int i = n/2; i >= 1; --i) {
heapify(a, n, i);
}
}
private static void heapify(int[] a, int n, int i) {
while (true) {
int maxPos = i;
if (i*2 <= n && a[i] < a[i*2]) maxPos = i*2;
if (i*2+1 <= n && a[maxPos] < a[i*2+1]) maxPos = i*2+1;
if (maxPos == i) break;
swap(a, i, maxPos);
i = maxPos;
}
}
// n表示数据的个数,数组a中的数据从下标1到n的位置。
public static void sort(int[] a, int n) {
buildHeap(a, n);
int k = n;
while (k > 1) {
swap(a, 1, k);
--k;
heapify(a, k, 1);
}
}
堆排序和快速排序的比较
一、堆排序数据访问方式没有快速排序友好
快速排序数据是顺序访问的,而堆排序,数据是跳着访问的。因此对CPU的缓存是不友好的。
二、同样的数据,排序过程中,堆排序算的数据交换次数要多于快速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