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发展史
萌芽阶段:文件系统
使用磁盘文件来存储数据
初级阶段:第一代数据库
出现了网状模型、层次模型的数据库
中级阶段:第二代数据库
关系型数据库和结构化查询语言
高级阶段:新一代数据库
“关系-对象”型数据库
文件管理系统的缺点
编写应用程序不方便
数据冗余不可避免
应用程序依赖性
不支持对文件的并发访问
数据间联系弱
难以按用户视图表示数据
无安全控制功能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优点
相互关联的数据的集合
较少的数据冗余
程序与数据相互独立
保证数据的安全、可靠
最大限度地保证数据的正确性
数据可以并发使用并能同时保证一致性
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是数据的汇集,它以一定的组织形式存于存储介质上
DBMS是管理数据库的系统软件,它实现数据库系统的各种功能。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
DBA:负责数据库的规划、设计、协调、维护和管理等工作
应用程序指以数据库为基础的应用程序
数据库类型
网状数据库
最早出现的是网状DBMS,1964年通用电气公司的Charles Bachman成功地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网状IDS,也是第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IDS 具有数据模式和日志的特征,只能在GE主机运行。
层次数据库
以树型结构表示实体及其之间的练习。关系只支持一对多。
代表数据库:IBM IMS
数据库系统的架构
单机架构
大型主机/终端架构
主从式架构(C/S)
分布式架构
关系型数据库
关系 :关系就是二维表,其中:表中的行、列次序并不重要
行row:表中的每一行,又称为一条记录
列column:表中的每一列,称为属性,字段
主键Primary key:用于惟一确定一个记录的字段
域domain:属性的取值范围,如,性别只能是‘男’和‘女’两个值
关系数据库
MySQL: MySQL, MariaDB, Percona Server
PostgreSQL: 简称为pgsql,EnterpriseDB
Oracle
MSSQL
DB2
实体-联系模型E-R
实体Entity:客观存在并可以相互区分的客观事物或抽象事件称为实体
在E-R图中用矩形框表示实体,把实体名写在框内
属性:实体所具有的特征或性质
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