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树构建
上篇文章也粗略提到过,构建决策树的算法有很多。篇幅原因,本篇文章只使用ID3算法构建决策树。
ID3算法
ID3算法的核心是在决策树各个结点上对应信息增益准则选择特征,递归地构建决策树。具体方法是:从根结点(root node)开始,对结点计算所有可能的特征的信息增益,选择信息增益最大的特征作为结点的特征,由该特征的不同取值建立子节点;再对子结点递归地调用以上方法,构建决策树;直到所有特征的信息增益均很小或没有特征可以选择为止,最后得到一个决策树。ID3相当于用极大似然法进行概率模型的选择。
在使用ID3构造决策树之前,我们再分析下数据。
ID | 年龄 | 有工作 | 有自己的房子 | 信贷情况 | 类别(是否个给贷款) |
---|---|---|---|---|---|
1 | 青年 | 否 | 否 | 一般 | 否 |
2 | 青年 | 否 | 否 | 好 | 否 |
3 | 青年 | 是 | 否 | 好 | 是 |
4 | 青年 | 是 | 是 | 一般 | 是 |
5 | 青年 | 否 | 否 | 一般 | 否 |
6 | 中年 | 否 | 否 | 一般 | 否 |
7 | 中年 | 否 | 否 | 好 | 否 |
8 | 中年 | 是 | 是 | 好 | 是 |
9 | 中年 | 否 | 是 | 非常好 | 是 |
10 | 中年 | 否 | 是 | 非常好 | 是 |
11 | 老年 | 否 | 是 | 非常好 | 是 |
12 | 老年 | 否 | 是 | 好 | 是 |
13 | 老年 | 是 | 否 | 好 | 是 |
14 | 老年 | 是 | 否 | 非常好 | 是 |
15 | 老年 | 否 | 否 | 一般 | 否 |
利用上篇文章求得的结果,由于特征A3(有自己的房子)的信息增益值最大,所以选择特征A3作为根结点的特征。它将训练集D划分为两个子集D1(A3取值为”是”)和D2(A3取值为”否”)。由于D1只有同一类的样本点,所以它成为一个叶结点,结点的类标记为“是”。
对D2则需要从特征A1(年龄),A2(有工作)和A4(信贷情况)中选择新的特征,计算各个特征的信息增益:
- g(D2,A1) = H(D2) - H(D2 | A1) = 0.251
- g(D2,A2) = H(D2) - H(D2 | A2) = 0.918
- g(D2,A3) = H(D2) - H(D2 | A3) = 0.474
根据计算,选择信息增益最大的特征A2(有工作)作为结点的特征。由于A2有两个可能取值,从这一结点引出两个子结点:一个对应”是”(有工作)的子结点,包含3个样本,它们属于同一类,所以这是一个叶结点,类标记为”是”;另一个是对应”否”(无工作)的子结点,包含6个样本,它们也属于同一类,所以这也是一个叶结点,类标记为”否”。
这样就生成了一个决策树,该决策树只用了两个特征(有两个内部结点),生成的决策树如下图所示。

我们使用ID3算法,通过计算构建出决策树,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如何进行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