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结构(C语言版)》- 图

本文深入探讨了图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包括定义、术语、存储结构和遍历算法,并提供了Java实现示例。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本文将讨论非线性数据结构中的图型结构。数据结构中的线性结构如线性表、栈、队列等表示的都是一对一的关系,非线性结构中的树表示的是一对多的关系,而本文所讲解的图,是一种多对多的数据结构。

1. 图的定义

图(Graph)是由顶点的有穷非空集合和顶点之间的边的集合组成,通常表示为:G(V,E),其中,G表示一个图,V是G中顶点的集合,E是图G中边的集合。图的形状如下所示:

这里写图片描述

2. 图结构中的基本术语

下面将列出图结构中的一些基本术语:

  • 图中的数据元素称为顶点(Vertex);

  • 图结构中不允许没有顶点;

  • 图中任意两个顶点之间的关系用(Edge)来表示,边集可以是空的;

  • 图可以分为无向图有向图。无向图就是图中任意两个顶点之间的边都是无向边,即该边的两个顶点vi到vj之间的边没有方向。有向图就是图中任意两个顶点之间的边都是有向边,有向边也称为

  • 图中若不存在顶点到其自身的边,且同一条边不重复出现,则称这样的图为简单图

  • 在无向图中,如果任意两个顶点之间多存在边,则称该图为无向完全图

  • 在有向图中,如果任意两个顶点之间都存在方向互为相反的两条弧,则称为该图为有向完全图

  • 有很少条边或弧的图称为稀疏图,反之称为稠密图

  • 有些图中的边或者弧具有与它相关的数字,这种数字叫做(Weight) 。这些权可以表示从一个顶点到另一个顶点的距离或者耗费。带权的图称为

  • 对于无向图G=(V,{E}),如果边(v,v)E,则称顶点vv互为邻接点(Adjacent)。顶点v(Degree)是和v相关联的边的数目,记为TD(v);

  • 对于有向图G=(V,{E}),如果弧<v,v>E ,则称顶点v邻接到顶点v。以顶点v为头的弧的数目称为v入度,以顶点v为尾的弧的数目称为v出度

  • 在无向图G中,如果图中任意两个顶点vi, vj,vi到vj都有路径,即vi和vj的连通的,则称图G是连通图。有向则称强连通图

  • 无向图中的极大连通子图称为连通分量 。有向则称为强连通分量

  • 无向图中连通且有n个顶点和n-1条边的图称为生成树

  • 有向图中一顶点入度为0其余顶点入度为1的叫有向图

3. 图的存储结构

图的邻接矩阵(Adjacency Matrix)存储方式是用两个数组来表示图。一个一个数组存储图中顶点信息,一个二维数组存储图中的边或弧的信息。

若图G是无向图,有n个顶点,则邻接矩阵是一个n*n的方阵,定义为:

这里写图片描述

下图就是一个无向图:

这里写图片描述

4. 图的遍历

从图中某一顶点出发访遍图中其余顶点,且使每一个顶点仅被访问依次,这个过程就叫做图的遍历。图的遍历分为深度优先遍历和广度优先遍历。

深度优先遍历(Depth First Search),简称DFS,其遍历类似树的前序遍历。它从图中某个结点v出发,访问此顶点,然后从v的未被访问的邻接点出发深度优先遍历图,直至图中所有和v有路径相通的顶点都被访问到。若图中尚有顶点未被访问,则另选图中一个未曾被访问的顶点作起始点,重复上述过程,直至图中的所有顶点都被访问到为止。

广度优先遍历(Breadth First Search),简称BFS,其遍历类似树的层次遍历。假设从图中某顶点v出发,在访问了v之后依次访问v的各个未曾访问过的邻接点,然后分别从这些邻接点出发依次访问它们的邻接点,并使“先被访问的顶点的邻接点“先于“后被访问的顶点的邻接点”被访问,直至图中所有已被访问的顶点的邻接点都被访问到。若此时图中尚有顶点未被访问,则选中图中一个未曾被访问的顶点 作起始点,重复上述过程直至图中所有顶点都被访问到为止。

5. 图的Java实现

下面是图的Java实现:

/**
 * Java: 邻接矩阵表示的"无向图(Matrix Undirected Graph)"
 */

import java.io.IOException;
import java.util.Scanner;

public class MatrixUDG {

    private char[] mVexs;       // 顶点集合
    private int[][] mMatrix;    // 邻接矩阵

    /*
     * 创建图(自己输入数据)
     */
    public MatrixUDG() {

        // 输入"顶点数"和"边数"
        System.out.printf("input vertex number: ");
        int vlen = readInt();
        System.out.printf("input edge number: ");
        int elen = readInt();
        if ( vlen < 1 || elen < 1 || (elen > (vlen*(vlen - 1)))) {
            System.out.printf("input error: invalid parameters!\n");
            return ;
        }

        // 初始化"顶点"
        mVexs = new char[vlen];
        for (int i = 0; i < mVexs.length; i++) {
            System.out.printf("vertex(%d): ", i);
            mVexs[i] = readChar();
        }

        // 初始化"边"
        mMatrix = new int[vlen][vlen];
        for (int i = 0; i < elen; i++) {
            // 读取边的起始顶点和结束顶点
            System.out.printf("edge(%d):", i);
            char c1 = readChar();
            char c2 = readChar();
            int p1 = getPosition(c1);
            int p2 = getPosition(c2);

            if (p1==-1 || p2==-1) {
                System.out.printf("input error: invalid edge!\n");
                return ;
            }

            mMatrix[p1][p2] = 1;
            mMatrix[p2][p1] = 1;
        }
    }

    /*
     * 创建图(用已提供的矩阵)
     *
     * 参数说明:
     *     vexs  -- 顶点数组
     *     edges -- 边数组
     */
    public MatrixUDG(char[] vexs, char[][] edges) {

        // 初始化"顶点数"和"边数"
        int vlen = vexs.length;
        int elen = edges.length;

        // 初始化"顶点"
        mVexs = new char[vlen];
        for (int i = 0; i < mVexs.length; i++)
            mVexs[i] = vexs[i];

        // 初始化"边"
        mMatrix = new int[vlen][vlen];
        for (int i = 0; i < elen; i++) {
            // 读取边的起始顶点和结束顶点
            int p1 = getPosition(edges[i][0]);
            int p2 = getPosition(edges[i][1]);

            mMatrix[p1][p2] = 1;
            mMatrix[p2][p1] = 1;
        }
    }

    /*
     * 返回ch位置
     */
    private int getPosition(char ch) {
        for(int i=0; i<mVexs.length; i++)
            if(mVexs[i]==ch)
                return i;
        return -1;
    }

    /*
     * 读取一个输入字符
     */
    private char readChar() {
        char ch='0';

        do {
            try {
                ch = (char)System.in.read();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while(!((ch>='a'&&ch<='z') || (ch>='A'&&ch<='Z')));

        return ch;
    }

    /*
     * 读取一个输入字符
     */
    private int readInt() {
        Scanner scanner = new Scanner(System.in);
        return scanner.nextInt();
    }

    /*
     * 返回顶点v的第一个邻接顶点的索引,失败则返回-1
     */
    private int firstVertex(int v) {

        if (v<0 || v>(mVexs.length-1))
            return -1;

        for (int i = 0; i < mVexs.length; i++)
            if (mMatrix[v][i] == 1)
                return i;

        return -1;
    }

    /*
     * 返回顶点v相对于w的下一个邻接顶点的索引,失败则返回-1
     */
    private int nextVertex(int v, int w) {

        if (v<0 || v>(mVexs.length-1) || w<0 || w>(mVexs.length-1))
            return -1;

        for (int i = w + 1; i < mVexs.length; i++)
            if (mMatrix[v][i] == 1)
                return i;

        return -1;
    }

    /*
     * 深度优先搜索遍历图的递归实现
     */
    private void DFS(int i, boolean[] visited) {

        visited[i] = true;
        System.out.printf("%c ", mVexs[i]);
        // 遍历该顶点的所有邻接顶点。若是没有访问过,那么继续往下走
        for (int w = firstVertex(i); w >= 0; w = nextVertex(i, w)) {
            if (!visited[w])
                DFS(w, visited);
        }
    }

    /*
     * 深度优先搜索遍历图
     */
    public void DFS() {
        boolean[] visited = new boolean[mVexs.length];       // 顶点访问标记

        // 初始化所有顶点都没有被访问
        for (int i = 0; i < mVexs.length; i++)
            visited[i] = false;

        System.out.printf("DFS: ");
        for (int i = 0; i < mVexs.length; i++) {
            if (!visited[i])
                DFS(i, visited);
        }
        System.out.printf("\n");
    }

    /*
     * 广度优先搜索(类似于树的层次遍历)
     */
    public void BFS() {
        int head = 0;
        int rear = 0;
        int[] queue = new int[mVexs.length];            // 辅组队列
        boolean[] visited = new boolean[mVexs.length];  // 顶点访问标记

        for (int i = 0; i < mVexs.length; i++)
            visited[i] = false;

        System.out.printf("BFS: ");
        for (int i = 0; i < mVexs.length; i++) {
            if (!visited[i]) {
                visited[i] = true;
                System.out.printf("%c ", mVexs[i]);
                queue[rear++] = i;  // 入队列
            }

            while (head != rear) {
                int j = queue[head++];  // 出队列
                for (int k = firstVertex(j); k >= 0; k = nextVertex(j, k)) { //k是为访问的邻接顶点
                    if (!visited[k]) {
                        visited[k] = true;
                        System.out.printf("%c ", mVexs[k]);
                        queue[rear++] = k;
                    }
                }
            }
        }
        System.out.printf("\n");
    }

    /*
     * 打印矩阵队列图
     */
    public void print() {
        System.out.printf("Martix Graph:\n");
        for (int i = 0; i < mVexs.length; i++) {
            for (int j = 0; j < mVexs.length; j++)
                System.out.printf("%d ", mMatrix[i][j]);
            System.out.printf("\n");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har[] vexs = {'A', 'B', 'C', 'D', 'E', 'F', 'G'};
        char[][] edges = new char[][]{
                {'A', 'C'},
                {'A', 'D'},
                {'A', 'F'},
                {'B', 'C'},
                {'C', 'D'},
                {'E', 'G'},
                {'F', 'G'}};
        MatrixUDG pG;

        // 自定义"图"(输入矩阵队列)
        //pG = new MatrixUDG();
        // 采用已有的"图"
        pG = new MatrixUDG(vexs, edges);

        pG.print();   // 打印图
        pG.DFS();     // 深度优先遍历
        pG.BFS();     // 广度优先遍历
    }
}
数据结构》(C语言版)是为“数据结构”课程编写的教材,也可作为学习数据结构及其算法的C程序设计的参数教材。学了数据结构后,许多以前写起来很繁杂的代码现在写起来很清晰明了. 本书的前半部分从抽象数据类的角度讨论各种基本类数据结构及其应用;后半部分主要讨论查找和排序的各种实现方法及其综合分析比较。 全书采用类C语言作为数据结构和算法的描述语言。 本书概念表述严谨,逻辑推理严密,语言精炼,用词达意,并有配套出版的《数据结构题集》(C语言版),便于教学,又便于自学。 本书后附有光盘。光盘内容可在DOS环境下运行的以类C语言描述的“数据结构算法动态模拟辅助教学软件,以及在Windows环境下运行的以类PASCAL或类C两种语言描述的“数据结构算法动态模拟辅助教学软件”。内附 数据结构算法实现(严蔚敏版配套实现程序)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什么是数据结构 1.2 基本概念和术语 1.3 抽象数据类的表现与实现 1.4 算法和算法分析 第2章 线性表 2.1 线性表的类定义 2.2 线性表的顺序表示和实现 2.3 线性表的链式表示和实现 2.4 一元多项式的表示及相加 第3章 栈和队列 3.1 栈 3.2 栈的应有和举例 3.3 栈与递归的实现 3.4 队列 3.5 离散事件模拟 第4章 串 4.1 串类的定义 4.2 串的表示和实现 4.3 串的模式匹配算法 4.4 串操作应用举例 第5章 数组和广义表 5.1 数组的定义 5.2 数组的顺序表现和实现 5.3 矩阵的压缩存储 5.4 广义表的定义 5.5 广义表的储存结构 5.6 m元多项式的表示 5.7 广义表的递归算法第6章 树和二叉树 6.1 树的定义和基本术语 6.2 二叉树 6.2.1 二叉树的定义 6.2.2 二叉树的性质 6.2.3 二叉树的存储结构 6.3 遍历二叉树和线索二叉树 6.3.1 遍历二叉树 6.3.2 线索二叉树 6.4 树和森林 6.4.1 树的存储结构 6.4.2 森林与二叉树的转换 6.4.3 树和森林的遍历 6.5 树与等价问题 6.6 赫夫曼树及其应用 6.6.1 最优二叉树(赫夫曼树) 6.6.2 赫夫曼编码 6.7 回溯法与树的遍历 6.8 树的计数 第7章 7.1 的定义和术语 7.2 的存储结构 7.2.1 数组表示法 7.2.2 邻接表 7.2.3 十字链表 7.2.4 邻接多重表 7.3 的遍历 7.3.1 深度优先搜索 7.3.2 广度优先搜索 7.4 的连通性问题 7.4.1 无向的连通分量和生成树 7.4.2 有向的强连通分量 7.4.3 最小生成树 7.4.4 关节点和重连通分量 7.5 有向无环及其应用 7.5.1 拓扑排序 7.5.2 关键路径 7.6 最短路径 7.6.1 从某个源点到其余各顶点的最短路径 7.6.2 每一对顶点之间的最短路径 第8章 动态存储管理 8.1 概述 8.2 可利用空间表及分配方法 8.3 边界标识法 8.3.1 可利用空间表的结构 8.3.2 分配算法 8.3.3 回收算法 8.4 伙伴系统 8.4.1 可利用空间表的结构 8.4.2 分配算法 8.4.3 回收算法 8.5 无用单元收集 8.6 存储紧缩 第9章 查找 9.1 静态查找表 9.1.1 顺序表的查找 9.1.2 有序表的查找 9.1.3 静态树表的查找 9.1.4 索引顺序表的查找 9.2 动态查找表 9.2.1 二叉排序树和平衡二叉树 9.2.2 B树和B+树 9.2.3 键树 9.3 哈希表 9.3.1 什么是哈希表 9.3.2 哈希函数的构造方法 9.3.3 处理冲突的方法 9.3.4 哈希表的查找及其分析 第10章 内部排序 10.1 概述 10.2 插入排序 10.2.1 直接插入排序 10.2.2 其他插入排序 10.2.3 希尔排序 10.3 快速排序 10.4 选择排序 10.4.1 简单选择排序 10.4.2 树形选择排序 10.4.3 堆排序 10.5 归并排序 10.6 基数排序 10.6.1 多关键字的排序 10.6.2 链式基数排序 10.7 各种内部排序方法的比较讨论 第11章 外部排序 11.1 外存信息的存取 11.2 外部排序的方法 11.3 多路平衡归并的实现 11.4 置换一选择排序 11.5 最佳归并树 第12章 文件 12.1 有关文件的基本概念 12.2 顺序文件 12.3 索引文件 12.4 ISAM文件和VSAM文件 12.4.1 ISAM文件 12.4.2 VSAM文件 12.5 直接存取文件(散列文件) 12.6 多关键字文件 12.6.1 多重表文件 12.6.2 倒排文件 附录A 名词索引 附录B 函数索引 参考书目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