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文章消失了3次了,,,,无力吐槽
1、OSI网络模型
应用层:为用户提供的服务和协议有:文件服务、目录服务、文件传输服务(FTP)、远程登录服务(Telnet)、电子邮件服务(E-mail)、打印服务、安全服务、网络管理服务、数据库服务等
表示层: 处理用户信息的表示问题,如编码、数据格式转换和加密解密
会话层 :组织和协调两个会话进程之间的通信,并对数据交换进行管理
传输层 :向高层屏蔽下层数据通信的细节,即向用户透明地传送报文 TCP UDP
网络层 :数据链路层的数据在这一层被转换为数据包,然后通过路径选择、分段组合、顺序、进/出路由等控制,将信息从一个网络设备传送到另一个网络设备
数据链路层:通过各种控制协议,将有差错的物理信道变为无差错的、能可靠传输数据帧的数据链路
物理层 :实现相邻计算机节点之间比特流的透明传送,尽可能屏蔽掉具体传输介质和物理设备的差异。使其上面的数据链路层不必考虑网络的具体传输介质是什么
会话层:单工、半双工、全双工
单工数据传输:只支持数据在一个方向上传输;
半双工数据传输:允许数据在两个方向上传输,但是,在某一时刻,只允许数据在一个方向上传输,它实际上是一种切换方向的单工通信;
全双工数据通信:允许数据同时在两个方向上传输,因此,全双工通信是两个单工通信方式的结合,它要求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都有独立的接收和发送能力。
在实现网络层功能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下:
寻址:数据链路层中使用的物理地址(如MAC地址)仅解决网络内部的寻址问题。在不同子网之间通信时,为了识别和找到网络中的设备,每一子网中的设备都会被分配一个唯一的地址。由于各子网使用的物理技术可能不同,因此这个地址应当是逻辑地址(如IP地址)。
交换:规定不同的信息交换方式。常见的交换技术有:线路交换技术和存储转发技术,后者又包括报文交换技术和分组交换技术。
路由算法:当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存在多条路径时,本层可以根据路由算法,通过网络为数据分组选择最佳路径,并将信息从最合适的路径由发送端传送到接收端。
连接服务:与数据链路层流量控制不同的是,前者控制的是网络相邻节点间的流量,后者控制的是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间的流量。其目的在于防止阻塞,并进行差错检测。
2、Tcp/ip协议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的简写,中译名为传输控制协议/因特网互联协议,又名网络通讯协议,是Internet最基本的协议、Internet国际互联网络的基础,由网络层的IP协议和传输层的TCP协议组成。TCP/IP 定义了电子设备如何连入因特网,以及数据如何在它们之间传输的标准。协议采用了4层的层级结构,每一层都呼叫它的下一层所提供的协议来完成自己的需求。通俗而言:TCP负责发现传输的问题,一有问题就发出信号,要求重新传输,直到所有数据安全正确地传输到目的地。而IP是给因特网的每一台联网设备规定一个地址。
TCP/IP 5层模型
TCP/IP协议被组织成四个概念层,其中有三层对应于ISO参考模型中的相应层。ICP/IP协议族并不包含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因此它不能独立完成整个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功能,必须与许多其他的协议协同工作。
TCP/IP分层模型的四个协议层分别完成以下的功能:
第一层:网络接口层
包括用于协作IP数据在已有网络介质上传输的协议。实际上TCP/IP标准并不定义与ISO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相对应的功能。相反,它定义像地址解析协议(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ARP)这样的协议,提供TCP/IP协议的数据结构和实际物理硬件之间的接口。
第二层:网间层
对应于OSI七层参考模型的网络层。本层包含IP协议、RIP协议(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信息协议),负责数据的包装、寻址和路由。同时还包含网间控制报文协议(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ICMP)用来提供网络诊断信息。
第三层:传输层
对应于OSI七层参考模型的传输层,它提供两种端到端的通信服务。其中TCP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提供可靠的数据流运输服务,UDP协议(Use Datagram Protocol)提供不可靠的用户数据报服务。
第四层:应用层
对应于OSI七层参考模型的应用层和表达层。因特网的应用层协议包括Finger、Whois、FTP(文件传输协议)、Gopher、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Telent(远
3、TCP与UDP
TCP与UDP的区别
1)TCP面向连接 ; UDP是无连接的,即发送数据之前不需要建立连接
2)TCP提供可靠的服务。也就是说,通过TCP连接传送的数据,无差错,不丢失,不重复,且按序到达;UDP尽最大努力交付,即不保证可靠交付
Tcp通过校验和,重传控制,序号标识,滑动窗口、确认应答实现可靠传输。如丢包时的重发控制,还可以对次序乱掉的分包进行顺序控制。
3)UDP具有较好的实时性,工作效率比TCP高,适用于对高速传输和实时性有较高的通信或广播通信。
4)每一条TCP连接只能是点到点的;UDP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的交互通信
5)TCP对系统资源要求较多,UDP对系统资源要求较少。
参考链接:tcp和udp的区别和优缺点 https://blog.youkuaiyun.com/xiaobangkuaipao/article/details/76793702
TCP和UDP分别对应的常见应用层协议
(1). TCP 对应的应用层协议:
FTP:定义了文件传输协议,使用21端口。常说某某计算机开了FTP服务便是启动了文件传输服务。下载文件,上传主页,都要用到FTP服务。
Telnet:它是一种用于远程登陆的端口,用户可以以自己的身份远程连接到计算机上,通过这种端口可以提供一种基于DOS模式下的通信服务。如以前的BBS是-纯字符界面的,支持BBS的服务器将23端口打开,对外提供服务。
SMTP:定义了简单邮件传送协议,现在很多邮件服务器都用的是这个协议,用于发送邮件。如常见的免费邮件服务中用的就是这个邮件服务端口,所以在电子邮件设置-中常看到有这么SMTP端口设置这个栏,服务器开放的是25号端口。
POP3:它是和SMTP对应,POP3用于接收邮件。通常情况下,POP3协议所用的是110端口。也是说,只要你有相应的使用POP3协议的程序(例如Fo-xmail或Outlook),就可以不以Web方式登陆进邮箱界面,直接用邮件程序就可以收到邮件(如是163邮箱就没有必要先进入网易网站,再进入自己的邮-箱来收信)。
HTTP:从Web服务器传输超文本到本地浏览器的传送协议。
(2). UDP 对应的应用层协议:
DNS:用于域名解析服务,将域名地址转换为IP地址。DNS用的是53号端口。
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使用161号端口,是用来管理网络设备的。由于网络设备很多,无连接的服务就体现出其优势。
TFTP(Trival File Transfer Protocal):简单文件传输协议,该协议在熟知端口69上使用UDP服务
Netty:在ChannelFactory 的选择上,UDP的通信选择 NioDatagramChannelFactory,TCP的通信我们选择的是NioServerSocketChannelFactory;在Bootstrap的选择上,UDP选择的是ConnectionlessBootstrap,而TCP选择的是ServerBootstrap
4、TCP的三次握手
1)第一次握手:Client将标志位SYN置为1,随机产生一个值seq=J,并将该数据包发送给Server,Client进入SYN_SENT状态,等待Server确认。
2)第二次握手:Server收到数据包后由标志位SYN=1知道Client请求建立连接,Server将标志位SYN和ACK都置为1,ack=J+1,随机产生一个值seq=K,并将该数据包发送给Client以确认连接请求,Server进入SYN_RCVD状态。
3)第三次握手:Client收到确认后,检查ack是否为J+1,ACK是否为1,如果正确则将标志位ACK置为1,ack=K+1,并将该数据包发送给Server,Server检查ack是否为K+1,ACK是否为1,如果正确则连接建立成功,Client和Server进入ESTABLISHED状态,完成三次握手,随后Client与Server之间可以开始传输数据了。
ps : SYN 同步序列编号(Synchronize Sequence Numbers)
为什么 TCP 链接需要三次握手
“三次握手” 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已失效的链接请求报文突然又传送到了服务端,因而产生错误。
正常的情况:A 发出连接请求,但因连接请求报文丢失而未收到确认,于是 A 再重传一次连接请求。后来收到了确认,建立了连接。数据传输完毕后,就释放了连接。A 共发送了两个连接请求报文段,其中第一个丢失,第二个到达了 B。没有 “已失效的连接请求报文段”。
现假定出现了一种异常情况:即 A 发出的第一个连接请求报文段并没有丢失,而是在某个网络结点长时间的滞留了,以致延误到连接释放以后的某个时间才到达 B。本来这是一个早已失效的报文段。但 B 收到此失效的连接请求报文段后,就误认为是 A 再次发出的一个新的连接请求。于是就向 A 发出确认报文段,同意建立连接。
假设不采用“三次握手”,那么只要 B 发出确认,新的连接就建立了。由于现在 A 并没有发出建立连接的请求,因此不会理睬 B 的确认,也不会向 B 发送数据。但 B 却以为新的运输连接已经建立,并一直等待 A 发来数据。这样,B 的很多资源就白白浪费掉了。采用“三次握手”的办法可以防止上述现象发生
5、TCP四次挥手过程
四次挥手即连接终止协议,过程如下:
1)第一次挥手:Client发送一个FIN,用来关闭Client到Server的数据传送,Client进入FIN_WAIT_1状态。
2)第二次挥手:Server收到FIN后,发送一个ACK给Client,确认序号为收到序号+1(与SYN相同,一个FIN占用一个序号),Server进入CLOSE_WAIT状态。
3)第三次挥手:Server发送一个FIN,用来关闭Server到Client的数据传送,Server进入LAST_ACK状态。
4)第四次挥手:Client收到FIN后,Client进入TIME_WAIT状态,接着发送一个ACK给Server,确认序号为收到序号+1,Server进入CLOSED状态,完成四次挥手。
为什么要四次挥手
TCP 协议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基于字节流的运输层通信协议。TCP 是全双工模式,这就意味着,当 A 向 B 发出 FIN 报文段时,只是表示 A 已经没有数据要发送了,而此时 A 还是能够接受到来自 B 发出的数据;B 向 A 发出 ACK 报文段也只是告诉 A ,它自己知道 A 没有数据要发了,但 B 还是能够向 A 发送数据。
所以想要愉快的结束这次对话就需要四次挥手。
为什么TIME_WAIT状态需要经过2MSL才能返回到CLOSE状态
2MSL :最大报文段生存时间
A发送的确认释放连接信息B没有收到,这时候B会再次发送一个FIN=1的释放连接请求,而这个时候A还处于TIME-WAIT,所以可以再次发送确认信息
关闭TCP连接一定需要4次挥手吗?
不一定,4次挥手关闭TCP连接是最安全的做法。但在有些时候,我们不喜欢TIME_WAIT 状态(如当MSL数值设置过大导致服务器端有太多TIME_WAIT状态的TCP连接,减少这些条目数可以更快地关闭连接,为新连接释放更多资源),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设置SOCKET变量的SO_LINGER标志来避免SOCKET在close()之后进入TIME_WAIT状态,这时将通过发送RST强制终止TCP连接(取代正常的TCP四次握手的终止方式)。但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主意,TIME_WAIT 对于我们来说往往是有利的
TIME_WAIT状态存在的意义
(1)保证可靠的终止TCP连接
解释:若最后一条确认报文段丢失,被动断开方则会重发一条结束报文段,主动断开方则会在该状态下处理这条重发的结束报文段,重新向被动断开方发送一条确认报文段。
(2)保证迟来的数据能被识别并丢弃
解释:处于该状态下,不能使用这个被占用的端口建立一个新的连接,防止这个新的连接接收到之前的连接的报文段。
TCP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以及11种状态 http://blog.51cto.com/jinlong/2065461
6、TCP 协议如何来保证传输的可靠性
TCP 提供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字节流服务。其中,面向连接意味着两个使用 TCP 的应用(通常是一个客户和一个服务器)在彼此交换数据之前必须先建立一个 TCP 连接。在一个 TCP 连接中,仅有两方进行彼此通信;而字节流服务意味着两个应用程序通过 TCP 链接交换 8 bit 字节构成的字节流,TCP 不在字节流中插入记录标识符。
对于可靠性,TCP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保证:
数据包校验:目的是检测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任何变化,若校验出包有错,则丢弃报文段并且不给出响应,这时TCP发送数据端超时后会重发数据;
对失序数据包重排序:既然TCP报文段作为IP数据报来传输,而IP数据报的到达可能会失序,因此TCP报文段的到达也可能会失序。TCP将对失序数据进行重新排序,然后才交给应用层;
丢弃重复数据:对于重复数据,能够丢弃重复数据;
应答机制:当TCP收到发自TCP连接另一端的数据,它将发送一个确认。这个确认不是立即发送,通常将推迟几分之一秒;
超时重发:当TCP发出一个段后,它启动一个定时器,等待目的端确认收到这个报文段。如果不能及时收到一个确认,将重发这个报文段;
流量控制:TCP连接的每一方都有固定大小的缓冲空间。TCP的接收端只允许另一端发送接收端缓冲区所能接纳的数据,这可以防止较快主机致使较慢主机的缓冲区溢出,这就是流量控制。TCP使用的流量控制协议是可变大小的滑动窗口协议。
7、TCP 的拥塞避免机制
拥塞:对资源的需求超过了可用的资源。若网络中许多资源同时供应不足,网络的性能就要明显变坏,整个网络的吞吐量随之负荷的增大而下降。
拥塞控制:防止过多的数据注入到网络中,使得网络中的路由器或链路不致过载。
拥塞控制的方法:
(1). 慢启动 + 拥塞避免:
慢启动:不要一开始就发送大量的数据,先探测一下网络的拥塞程度,也就是说由小到大逐渐增加拥塞窗口的大小;
拥塞避免:拥塞避免算法让拥塞窗口缓慢增长,即每经过一个往返时间RTT就把发送方的拥塞窗口cwnd加1,而不是加倍,这样拥塞窗口按线性规律缓慢增长。
(2). 快重传 + 快恢复:
快重传:快重传要求接收方在收到一个 失序的报文段 后就立即发出 重复确认(为的是使发送方及早知道有报文段没有到达对方)而不要等到自己发送数据时捎带确认。快重传算法规定,发送方只要一连收到三个重复确认就应当立即重传对方尚未收到的报文段,而不必继续等待设置的重传计时器时间到期。
快恢复:快重传配合使用的还有快恢复算法,当发送方连续收到三个重复确认时,就执行“乘法减小”算法,把ssthresh门限减半,但是接下去并不执行慢开始算法:因为如果网络出现拥塞的话就不会收到好几个重复的确认,所以发送方现在认为网络可能没有出现拥塞。所以此时不执行慢开始算法,而是将cwnd设置为ssthresh的大小,然后执行拥塞避免算法。
ps:TCP有一个拥塞控制机制。该机制迫使每个新的TCP连接一开始以相对缓慢的速率传输数据,然而只要网络不拥塞,每个连接可以迅速上升到相对较高的速率。这个慢速传输的初始阶段称为缓启动(slow start)
8、滑动窗口机制
滑动窗口协议的基本原理就是在任意时刻,发送方都维持了一个连续的允许发送的帧的序号,称为发送窗口;同时,接收方也维持了一个连续的允许接收的帧的序号,称为接收窗口。发送窗口和接收窗口的序号的上下界不一定要一样,甚至大小也可以不同。不同的滑动窗口协议窗口大小一般不同。发送方窗口内的序列号代表了那些已经被发送,但是还没有被确认的帧,或者是那些可以被发送的帧。
由发送方和接收方在三次握手阶段,互相将自己的最大可接收的数据量告诉对方。也就是自己的数据接收缓冲池的大小。这样对方可以根据已发送的数据量来计算是否可以接着发送。在处理过程中,当接收缓冲池的大小发生变化时,要给对方发送更新窗口大小的通知。这就实现了流量的控制
9、ARP地址解析协议
地址解析协议(ARP) 是通过解析网路层地址来找寻数据链路层地址的一个在网络协议包中极其重要的网络传输协议。
ps:ARP协议用于IP地址与物理地址的对应
ARP协议工作原理
网络层的ARP协议完成了IP地址与物理地址的映射。首先,每台主机都会在自己的ARP缓冲区中建立一个ARP列表,以表示IP地址和MAC地址的对应关系。当源主机需要将一个数据包要发送到目的主机时,会首先检查自己ARP列表中是否存在该IP地址对应的MAC地址:如果有,就直接将数据包发送到这个MAC地址;如果没有,就向本地网段发起一个ARP请求的广播包,查询此目的主机对应的MAC地址。此ARP请求数据包里包括源主机的IP地址、硬件地址、以及目的主机的IP地址。网络中所有的主机收到这个ARP请求后,会检查数据包中的目的IP是否和自己的IP地址一致。如果不相同就忽略此数据包;如果相同,该主机首先将发送端的MAC地址和IP地址添加到自己的ARP列表中,如果ARP表中已经存在该IP的信息,则将其覆盖,然后给源主机发送一个ARP响应数据包,告诉对方自己是它需要查找的MAC地址;源主机收到这个ARP响应数据包后,将得到的目的主机的IP地址和MAC地址添加到自己的ARP列表中,并利用此信息开始数据的传输。如果源主机一直没有收到ARP响应数据包,表示ARP查询失败
10、TCP报文结构
1.端口号:用来标识同一台计算机的不同的应用进程。
1)源端口:源端口和IP地址的作用是标识报文的返回地址。
2)目的端口:端口指明接收方计算机上的应用程序接口。
TCP报头中的源端口号和目的端口号同IP数据报中的源IP与目的IP唯一确定一条TCP连接。
2.序号和确认号:是TCP可靠传输的关键部分。序号是本报文段发送的数据组的第一个字节的序号。在TCP传送的流中,每一个字节一个序号。e.g.一个报文段的序号为300,此报文段数据部分共有100字节,则下一个报文段的序号为400。所以序号确保了TCP传输的有序性。确认号,即ACK,指明下一个期待收到的字节序号,表明该序号之前的所有数据已经正确无误的收到。确认号只有当ACK标志为1时才有效。比如建立连接时,SYN报文的ACK标志位为0。
3.数据偏移/首部长度:4bits。由于首部可能含有可选项内容,因此TCP报头的长度是不确定的,报头不包含任何任选字段则长度为20字节,4位首部长度字段所能表示的最大值为1111,转化为10进制为15,15*32/8 = 60,故报头最大长度为60字节。首部长度也叫数据偏移,是因为首部长度实际上指示了数据区在报文段中的起始偏移值。
4.保留:为将来定义新的用途保留,现在一般置0。
5.控制位:URG ACK PSH RST SYN FIN,共6个,每一个标志位表示一个控制功能。
1)URG:紧急指针标志,为1时表示紧急指针有效,为0则忽略紧急指针。
2)ACK:确认序号标志,为1时表示确认号有效,为0表示报文中不含确认信息,忽略确认号字段。
3)PSH:push标志,为1表示是带有push标志的数据,指示接收方在接收到该报文段以后,应尽快将这个报文段交给应用程序,而不是在缓冲区排队。
4)RST:重置连接标志,用于重置由于主机崩溃或其他原因而出现错误的连接。或者用于拒绝非法的报文段和拒绝连接请求。
5)SYN:同步序号,用于建立连接过程,在连接请求中,SYN=1和ACK=0表示该数据段没有使用捎带的确认域,而连接应答捎带一个确认,即SYN=1和ACK=1。
6)FIN:finish标志,用于释放连接,为1时表示发送方已经没有数据发送了,即关闭本方数据流。
补充2个:
7)CWR:拥塞窗口减(发送方降低它的发送速率)
8)ECE:ECN回显(发送方接收到了一个更早的拥塞报告)
6.窗口:滑动窗口大小,用来告知发送端接受端的缓存大小,以此控制发送端发送数据的速率,从而达到流量控制。窗口大小时一个16bit字段,因而窗口大小最大为65535。
7.校验和:奇偶校验,此校验和是对整个的 TCP 报文段,包括 TCP 头部和 TCP 数据,以 16 位字进行计算所得。由发送端计算和存储,并由接收端进行验证。
8.紧急指针:只有当 URG 标志置 1 时紧急指针才有效。紧急指针是一个正的偏移量,和顺序号字段中的值相加表示紧急数据最后一个字节的序号。 TCP 的紧急方式是发送端向另一端发送紧急数据的一种方式。
9.选项和填充:最常见的可选字段是最长报文大小,又称为MSS(Maximum Segment Size),每个连接方通常都在通信的第一个报文段(为建立连接而设置SYN标志为1的那个段)中指明这个选项,它表示本端所能接受的最大报文段的长度。选项长度不一定是32位的整数倍,所以要加填充位,即在这个字段中加入额外的零,以保证TCP头是32的整数倍。
10.数据部分: TCP 报文段中的数据部分是可选的。在一个连接建立和一个连接终止时,双方交换的报文段仅有 TCP 首部。如果一方没有数据要发送,也使用没有任何数据的首部来确认收到的数据。在处理超时的许多情况中,也会发送不带任何数据的报文段。
11、IP地址的分类
整个的因特网就是一个单一的、抽象的网络。IP 地址就是给因特网上的每一个主机(或路由器)的每一个接口分配一个在全世界范围是唯一的 32 位标识符,它是一个逻辑地址,用以屏蔽掉物理地址的差异。IP地址编址方案将IP地址空间划分为A、B、C、D、E五类,其中A、B、C是基本类,D、E类作为多播和保留使用,为特殊地址。
每个IP地址包括两个标识码(ID),即网络ID和主机ID。同一个物理网络上的所有主机都使用同一个网络ID,网络上的一个主机(包括网络上工作站,服务器和路由器等)有一个主机ID与其对应。A~E类地址的特点如下:
A类地址:以0开头,第一个字节范围:0~127;
B类地址:以10开头,第一个字节范围:128~191;
C类地址:以110开头,第一个字节范围:192~223;
D类地址:以1110开头,第一个字节范围为224~239;
E类地址:以1111开头,保留地址
12、访问“www.xxx.com” ,阐述过程
解析:经典的网络协议问题。
由域名→IP地址 寻找IP地址的过程依次经过了浏览器缓存、系统缓存、hosts文件、路由器缓存、 递归搜索根域名服务器。
建立TCP/IP连接(三次握手具体过程)
由浏览器发送一个HTTP请求
经过路由器的转发,通过服务器的防火墙,该HTTP请求到达了服务器
服务器处理该HTTP请求,返回一个HTML文件
浏览器解析该HTML文件,并且显示在浏览器端
断开TCP连接
这里需要注意:
HTTP协议是一种基于TCP/IP的应用层协议,进行HTTP数据请求必须先建立TCP/IP连接
可以这样理解:HTTP是轿车,提供了封装或者显示数据的具体形式;Socket是发动机,提供了网络通信的能力。
两个计算机之间的交流无非是两个端口之间的数据通信,具体的数据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是以不同的应用层协议来定义的。
13、DDos 攻击
服务器端会为每个请求创建一个链接,并向其发送确认报文,然后等待客户端进行确认
(1). DDos 攻击: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 共计
客户端向服务端发送请求链接数据包
服务端向客户端发送确认数据包
客户端不向服务端发送确认数据包,服务器一直等待来自客户端的确认
(2). DDos 预防:(没有彻底根治的办法,除非不使用TCP)
限制同时打开SYN半链接的数目
缩短SYN半链接的Time out 时间
关闭不必要的服务
14、XSS攻击
XSS是一种经常出现在web应用中的计算机安全漏洞,与SQL注入一起成为web中最主流的攻击方式。XSS是指恶意攻击者利用网站没有对用户提交数据进行转义处理或者过滤不足的缺点,进而添加一些脚本代码嵌入到web页面中去,使别的用户访问都会执行相应的嵌入代码,从而盗取用户资料、利用用户身份进行某种动作或者对访问者进行病毒侵害的一种攻击方式。
(1). XSS攻击的危害:
盗取各类用户帐号,如机器登录帐号、用户网银帐号、各类管理员帐号
控制企业数据,包括读取、篡改、添加、删除企业敏感数据的能力
盗窃企业重要的具有商业价值的资料
非法转账
强制发送电子邮件
网站挂马
控制受害者机器向其它网站发起攻击
(2). 原因解析:
主要原因:过于信任客户端提交的数据!
解决办法:不信任任何客户端提交的数据,只要是客户端提交的数据就应该先进行相应的过滤处理然后方可进行下一步的操作。
进一步分析细节:客户端提交的数据本来就是应用所需要的,但是恶意攻击者利用网站对客户端提交数据的信任,在数据中插入一些符号以及javascript代码,那么这些数据将会成为应用代码中的一部分了,那么攻击者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展开攻击啦,因此我们绝不可以信任任何客户端提交的数据!!!
(3). XSS 攻击分类:
反射性 XSS 攻击(非持久性 XSS 攻击):
漏洞产生的原因是攻击者注入的数据反映在响应中。一个典型的非持久性XSS攻击包含一个带XSS攻击向量的链接(即每次攻击需要用户的点击),例如,正常发送消息:
http://www.test.com/message.php?send=Hello,World!
接收者将会接收信息并显示Hello,World;但是,非正常发送消息:
http://www.test.com/message.php?send=<script>alert(‘foolish!’)</script>!
接收者接收消息显示的时候将会弹出警告窗口!
持久性XSS攻击 (留言板场景):
XSS攻击向量(一般指XSS攻击代码)存储在网站数据库,当一个页面被用户打开的时候执行。也就是说,每当用户使用浏览器打开指定页面时,脚本便执行。与非持久性XSS攻击相比,持久性XSS攻击危害性更大。从名字就可以了解到,持久性XSS攻击就是将攻击代码存入数据库中,然后客户端打开时就执行这些攻击代码。
例如,留言板表单中的表单域:
<input type=“text” name=“content” value=“这里是用户填写的数据”>
正常操作流程是:用户是提交相应留言信息 —— 将数据存储到数据库 —— 其他用户访问留言板,应用去数据并显示;而非正常操作流程是攻击者在value填写:
<script>alert(‘foolish!’);</script> <!--或者html其他标签(破坏样式)、一段攻击型代码-->
并将数据提交、存储到数据库中;当其他用户取出数据显示的时候,将会执行这些攻击性代码。
(4). 修复漏洞方针:
漏洞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太相信用户提交的数据,对用户所提交的数据过滤不足所导致的,因此解决方案也应该从这个方面入手,具体方案包括:
将重要的cookie标记为http only, 这样的话Javascript 中的document.cookie语句就不能获取到cookie了(如果在cookie中设置了HttpOnly属性,那么通过js脚本将无法读取到cookie信息,这样能有效的防止XSS攻击);
表单数据规定值的类型,例如:年龄应为只能为int、name只能为字母数字组合。。。。
对数据进行Html Encode 处理
过滤或移除特殊的Html标签,例如: <script>, <iframe> , < for <, > for>, " for
过滤JavaScript 事件的标签,例如 “onclick=”, “onfocus” 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有些应用中是允许html标签出现的,甚至是javascript代码出现。因此,我们在过滤数据的时候需要仔细分析哪些数据是有特殊要求(例如输出需要html代码、javascript代码拼接、或者此表单直接允许使用等等),然后区别处理!
15、参考--TCP滑动窗口与回退N针协议
参考地址:https://blog.youkuaiyun.com/weijinqian0/article/details/52315150
16、参考--DNS解析过程
第一步:本地客户机提出域名解析请求,查找本地HOST文件后将该请求发送给本地的域名服务器。
第二步:当本地的域名服务器收到请求后,就先查询本地的缓存,如果有该纪录项,则本地的域名服务器就直接把查询的结果返回。
第三步:如果本地DNS缓存中没有该纪录,则本地域名服务器就直接把请求发给根域名服务器,然后根域名服务器再返回给本地域名服务器一个所查询域(根的子域)的主域名服务器的地址。
第四步:本地服务器再向上一步返回的域名服务器发送请求,然后接受请求的服务器查询自己的缓存,如果没有该纪录,则返回相关的下级的域名服务器的地址。
第五步:重复第四步,直到找到正确的纪录。
第六步:本地域名服务器把返回的结果保存到缓存,以备下一次使用,同时还将结果返回给客户机。
递归查询:在该模式下DNS服务器接收到客户机请求,必须使用一个准确的查询结果回复客户机。如果DNS服务器本地没有存储查询DNS信息,那么该服务器会询问其他服务器,并将返回的查询结果提交给客户机。
迭代查询:DNS所在服务器若没有可以响应的结果,会向客户机提供其他能够解析查询请求的DNS服务器地址,当客户机发送查询请求时,DNS服务器并不直接回复查询结果,而是告诉客户机另一台DNS服务器地址,客户机再向这台DNS服务器提交请求,依次循环直到返回查询的结果为止。
参考地址:https://www.cnblogs.com/geaozhang/p/7010353.html
17、参考--IP 地址子网划分
参考地址:https://www.cnblogs.com/MRRAOBX/articles/3668652.html
18、参考--ICMP报文
参考地址:https://blog.youkuaiyun.com/fuming0210sc/article/details/53521574
19、参考--Ping的整个过程
参考地址:https://blog.youkuaiyun.com/wujingjing_crystal/article/details/52463424
20、路由器与交换机区别
1)工作所在的OSI层次不一样(根本区别,导致接下来的区别)
交换机工作在 OSI模型的数据链路层,所以工作原理比较简单;
路由器工作在OSI模型的网络层,具备更多的网络协议信息,所以可以做出更好的数据转发策略。
2)数据转发所依据的对象也不一样。
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所以交换机转发数据依靠的是每个物理地址(MAC地址),MAC地址一般是设备生产商在设备出厂时固定在设备中的,不能进行更改。
路由器工作在网络层,所以其交换数据依靠网络地址(IP地址),而IP地址是由网络管理员自己分配或者系统自动获取的。
3)是否可以分割广播域
由交换机连接的所有端口仍然属于同一个广播域,所以极有可能会产生数据拥堵;
连接到路由器上的所有端口不在属于同一个广播域,所以不会产生类似的数据拥堵问题。
21、 C/S模式下使用socket通信,几个关键函数
基本socket函数
1)socket函数
包含头文件<sys/socket.h>
功能:创建一个套接字用于通信
原型:int socket(int domain, int type, int protocol);
参数
domain :指定通信协议族(protocol family),AF_INET、AF_INET6、AF_UNIX等
type:指定socket类型,流式套接字SOCK_STREAM,数据报套接字SOCK_DGRAM,原始套接字SOCK_RAW
protocol :协议类型,IPPROTO_TCP等;一般由前两个参数就决定了协议类型,设置为0即可。
返回值:成功返回非负整数, 它与文件描述符类似,我们把它称为套接口描述字,简称套接字。失败返回-1
2)bind函数
包含头文件<sys/socket.h>
功能:绑定一个本地地址到套接字
原型:int bind(int sockfd, const struct sockaddr *addr, socklen_t addrlen);
参数
sockfd:socket函数返回的套接字
addr:要绑定的地址
addrlen:地址长度
返回值:成功返回0,失败返回-1
3)listen函数
包含头文件<sys/socket.h>
功能:将套接字用于监听进入的连接
原型:int listen(int sockfd, int backlog);
参数
sockfd:socket函数返回的套接字
backlog:已完成三次握手的最大连接个数
返回值:成功返回0,失败返回-1
一般来说,listen函数应该在调用socket和bind函数之后,调用函数accept之前调用。
对于给定的监听套接口,内核要维护两个队列:
1、已由客户发出并到达服务器,服务器正在等待完成相应的TCP三路握手过程
2、已完成连接的队列
4)accept函数
包含头文件<sys/socket.h>
功能:从已完成连接队列返回第一个连接,如果已完成连接队列为空,则阻塞。
原型:int accept(int sockfd, struct sockaddr *addr, socklen_t *addrlen);
参数
sockfd:服务器套接字
addr:将返回对等方的套接字地址
addrlen:返回对等方的套接字地址长度
返回值:成功返回非负整数,失败返回-1
5)connect函数
包含头文件<sys/socket.h>
功能:建立一个连接至addr所指定的套接字
原型:int connect(int sockfd, const struct sockaddr *addr, socklen_t addrlen);
参数
sockfd:未连接套接字
addr:要连接的套接字地址
addrlen:第二个参数addr长度
返回值:成功返回0,失败返回-1
参考地址:https://blog.youkuaiyun.com/suky520/article/details/39137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