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操作系统历史
标签(空格分隔): 操作系统之哲学原理
操作系统的演变就是我们对计算机硬件进行粉饰的过程
操作系统进化的因素
- 硬件成本不断下降
- 计算机的功能和复杂性不断变化
第一阶段:状态机操作系统(1940年以前)
所谓状态机操作系统实际上算不上是我们现在通常定义的操作系统,而是一种简单的状态转换程序:根据特定的输入和现在的特定状态进行转换
驱动这一阶段操作系统的动力是个人英雄主义。这个阶段没有操作系统,硬要说有的话,就是人。因为自动机的一切动作都是在人的操控下完成的
第二阶段:单一操作员单一操作控制端操作系统(20世纪40年代)
代表机型ENIAC,没有操作系统的概念,唯一能想到的就是提供一些标准命令供用户使用,这些标准命令就构成了我们的原始操作系统SOSC。
满足基本功能并提供人机交互,任何时候都只能干一件事,不支持并发和多道程序。
第三阶段:批处理操作系统
人们发现了SOSC很慢的原因是总是在等待人的下一步动作,而人的动作总是很慢。于是人将所有命令裂成一个清单,打印出来。然后交给工作人员来一批一批的处理
**代表机型:IBM开发的FORTRAN监控系统FMS
第四阶段:多道批处理操作系统(20世纪60年代)
因为CPU和IO设备运行是串行的,在程序进行输入输出时,CPU只能等待。CPU需要不断的探询IO是否完成,因而不能执行别的程序。
由于IO相对于CPU来说实在是太慢,因此人们考虑将CPU和IO进行并发,在一个程序进行输入输出的同时,另一个程序继续执行。于是CPU和IO需要将多个程序同时加载到内存中,出现了多道批处理操作系统。
第五阶段:分时操作系统(20世纪70年代)
大家认为将程序给第三方了来控制不能及时的拿到运行的结果,因此决定回到计算机前面来。:多个人同时连在计算机上,每个人看作一个IO终端,每个用户拥有一个显示器。计算机在所有链接的终端用户之间进行分时,分给每个人有限的时间,只要时间到了,就换另一个进程。
第五代之二:实时操作系统
计算机对这些应用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做出响应
实时操作系统分有两种:
- 软实时操作系统 ,在规定时间得不到的响应造成的后果是可以承受的
- 硬实时操作系统,在规定时间得不到的响应造成的后果是不能承受的
第六阶段:现代操作系统(1980年以后)
DOS,Windows,UNIX,Linux.
网络促进了网络操作系统和分布式操作系统的出现:
网络操作系统:任务时将多个计算机虚拟成一个计算机。传统的网络操作系统是在现有的操作系统基础上加上网络功能。而分布式操作系统一开始就将多计算机考虑进来,是重新设计的操作系统,比网络操作系统的效率要高。
操作系统分类
- 主机操作系统
- 服务器操作系统
- 多CPU操作系统
- 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
- 嵌入式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
- 向微内核方向发展
- 向大而全的全方位发展
- 进入21世纪以来新动态是虚拟化技术和云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虚拟化和虚拟化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奇异点:复杂性提高的情况下怎么保证稳定性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