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很成功的前辈跟我说过一句话,钱不是靠省出来的,后来我发现那种特别节俭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非常注重省钱,在心理学领域有一种心态叫“稀缺心态”,即你越觉得自己缺什么,就会越在意什么,而事实却往往是,你越在意什么,就越缺什么。
勤俭节约,成了生存与生活的智慧,几千年不变。
如今,中国人富裕了,但是幸福指数并没有同等上升。
- 罗奶奶买了几斤香蕉,回到家发现有两根有点发黑,局部有点腐烂了,赶紧给吃了。看到剩下的都还好,舍不得吃,决定再放放。过了两天,又发现两根开始腐烂了,罗奶奶赶紧又吃了. . . . . .如此循环,几斤香蕉吃完了,但一根好的都没吃到。喜欢做这样的事情的,可不只有罗奶奶。
- 肖大妈的儿子给她买了一件几千块钱的衣服。每逢有亲朋上门,她都要拿出来展览一番,但就是舍不得穿。只有每年大年初一的早上穿几个小时,又赶紧脱下来收好。直到有一次拿出来,她却发现衣服被老鼠啃烂了。
该吃的不吃,该穿的不穿,该用的不用 . . . . . .
很多中国人依然过着紧巴巴的日子。这可不仅仅是因为还没适应富裕的日子。
这是一种习惯,一种思维,一种眼界,一种格局。
有病不看医生。先是熬着,希望“过几天就好了”;如果熬不过,就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小药铺拿药吃,甚至自己根据偏方配草药。直到十分严重,他才会答应去医院看正经医生。但往往在这个时候,病情已经沉重,所花的钱是几倍。
而且这种习惯固执而倔强,不可撼动。肯定不止一个人。
在心理学领域有一种心态叫“稀缺心态”,即你越觉得自己缺什么,就会越在意什么。“稀缺心理”会严重影响人的认知智慧,导致人们只看到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因小失大。
省钱,反而失去了挣钱的机会。
老实本分,勒紧裤腰带过着紧巴巴的日子,不做非分之想。这是“一些人”勤俭半辈子得出的经验。
而“某些人”以各种名义借走了“一些人”的积蓄,认购了股份。十年的时间,“某些人”每年能坐收相当可观的分红,如今在城市大街上有房,有车,有产业。而“一些人”那点可怜的积蓄早也不知道被消耗了在何处。节俭的人,总是特别懂得劳动的辛酸,所以对劳动成果尤为珍惜。他们总是要把劳动所得看得紧紧的,省了又省,减了又减。但他们的小心谨慎,使得他们总是只懂得珍惜过去的,却看不到未来的。只知道怎么可以尽量少把手中的钱花出去,却不知道如何投资获得更大的汇报。
最终影响的是选择、决策的格局,决定的是最终的高度。
然而,抓不住现在的生活,快乐与幸福该何处安放?
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见了面,两人都很高兴,便攀谈起来。美国老太太说:“真是开心啊。住了六十年的房子,今天终于把钱还完了。”中国老太太说:“我也很开心。存了六十年的钱,终于可以买房子了。”
这是一个笑话,却很能说明问题。
这代表的是两种消费观念。
美国老太太代表的是典型的工业社会、商业社会的消费心态;而中国老太太崇尚的则是农耕文明勤俭的消费观念。
时代变了,我们已经迈入了工业化、商业化的时代。我们的消费心态需要随之改变。
深层次的道理不说,国家、社会需要我们适度消费。有消费,有流通,经济才能发展。我们自己也需要适度消费,生活才有情趣。刚刚摆脱贫穷的我们很矛盾,容易走上两个极端。
一边是暴发户式的狂喜,极尽奢侈之能,毫无底线炫富。
一边是沉浸在贫困的惶恐中不能自拔,挣再多的钱也不敢花,存再多的钱也得不到安全感。
我们要学会和自己的能力相匹配的适度消费。
能吃馒头的不必刻意吃糠咽菜,能吃鱼肉的不需天天白饭咸菜。多吃新鲜水果对身体好,多穿新衣心情美。买得起名牌的尽管买,但不用炫耀;买不起名牌的别逞强,也不用自卑。
勤俭自然是美德,铺张浪费绝对是可耻。但是自己挣的钱自己花也是光荣。最重要的是,量力而行,不抠抠搜搜过日子,开开心心享受眼前的生活。
而一味节俭,坏了生活的兴致,不值得。